关于交互设计师哲学的三个问题

内容简介:本文以回答哲学三问的形式,对交互设计师进行深入思考,试图找到解决交互设计师成长过程中困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主体

“交互设计师”作为一个新兴的岗位,主要存在于近几年的互联网行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体验问题。在百度指数2011-2017期间,“交互设计”一词的搜索量逐年上升,“交互设计师”逐渐出现在各类互联网企业中。虽然从业者普遍看好这个岗位的价值,但无论是交互从业者还是其他互联网从业者,都无法准确定义岗位的类别和价值。一方面,互联网公司招聘交互设计师,设立体验部门,希望提升产品体验。另一方面,对于交互设计师或者设计部门的价值输出也有质疑。当体验与收益和成本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先放弃体验。

从交互从业者的角度看是什么样的?随着用户体验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和其他岗位的从业者高举为用户保路的理念,转向交互设计岗位。结果是短时间内招到了大量的“徒弟”,而“师傅”不足。另外,体验是主观的,一些企业PM和UI设计师参与交互设计,让新的交互设计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理想丰满的身材下隐藏的是缺钙的现实——一些新晋设计师成为了PM助手和原型儿童。

在行业期望值高、企业设计环境差、岗位认知不清晰的暧昧纠结中,很多交互设计师都出现了定位不清、产值流失、未来发展无门、成长无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专业组自行做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最终希望通过回答哲学上的三个问题,帮助团队内外的交互设计师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内容是基于我们目前的业务和岗位认知,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为关注自身发展的交互设计师提供正确的认知线索。

关于交互设计师的起源,有很多理论。大多来自某个特定的人、事件或产品的发布。约翰内斯·根斯莱施的印刷术,阿兰·麦席森·图灵的巨型机,苹果的第一台图形界面电脑,苹果丽莎[1]等。,都成为了标签交互设计的开端。但说到“我从哪里来”,我不想知道一个历史事件。它没有指导作用。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它的起源找到它的历史背景,然后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所以,本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了一种可能性,交互设计师来自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个观点来自于Barry Katz 2065 438+07年8月在青藤大学分享《设计思维》时对硅谷设计思维兴起原因的分析。我觉得它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

这里所说的“供需变化”来自三个方面:竞争力的转移、科技产品的普及和产品平台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除了一些高科技的技术,大部分公司的产品都没有技术壁垒——技术不再具有竞争力。各家提供的功能都差不多。用户在满足需求痛点后,追求情感体验。体验成为新的竞争力。产品体验的提升必然来源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移动设备、应用、OFO、VR/AR、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科技产品不再是只有个别机构、公司、实验室才能看到的东西。随着科技的突破和平民化趋势的发展,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部分。人们对日用品的使用性门槛较低,相对而言,对科技产品的体验有更高的期待。体验,再一次需要设计来实现。

从狭义上来说,越来越多的公司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出口,而且有明显的多产品结构和平台化的趋势,比如苹果、小米等品牌。广义来说,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各个系统的设计规范都趋于统一,保证自己的软件在不同系统上保持相同的体验;在同一系统下,保证产品体验在水平线以上。这需要统一的设计语言来保证。

基于市场的需求,注重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岗逐渐受到从业者的青睐。但由于对岗位的不了解和经历的强烈主观性,这个岗位的自然存在感和成就感较弱,岗位的位置价值模糊——想想也说不清楚。一方面,“只知道”的概念往往意味着理解不清。另一方面,仓促的描写容易造出一个魔字,成为千人千面。只有准确的描述和定义,才能有清晰统一的认知。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概念来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将岗位认知统一在目前的业务范围内。

交互设计师注重体验,是团队中用户的代言人。在很多项目中,这恰恰是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深情的用户代言人”往往和PM、开发、运营、boss撕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一方面,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设计师的想法难以推进,成为项目进展的绊脚石。另一方面,设计师经常感叹“xxx根本不懂用户”。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是设计师对商业的理解。Jon Kolko在他的书《交互设计的思考:

一提到生意,就充满了铜臭味。就像有艺术家梦想的视觉设计师一样,注重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师似乎天生排斥商业。然而,大多数设计师天生就有商业标签。

首先,设计师大多在企业工作,企业肯定是逐利的。所以,一个设计师是在一个逐利的环境中工作的——他的工作产出必然体现在利润(商业价值)上,这一点不容忽视(非营利组织中的设计师除外);

其次,职场人为了获得快乐,往往需要将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统一起来。对商业的清晰理解,有助于设计师在当前商业环境下找到定位和价值评估标准。

最后,设计方案的价值不仅要从体验的角度来认识,还要从商业的层面来认识——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方案带来的“利润”是多少。

目前整个行业,从大佬到一线从业者,都在讨论用户体验。一种思路是,先考虑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再看哪个部分有商业价值。可见设计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打造“体验-商业”的思维模式。但是,有一点更重要。在思考方案的价值之前,设计师必须具备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认知和能力——完美配合、快速反应的“一线认知”。

我就读的大学有一句名言:这所大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是“眼高手低”——能把眼光放长远,脚踏实地做事。实干、快速反应、高速高质的团队合作是一个设计师(不仅仅是交互设计师)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曾经有一个交互设计师,非常注重商业价值和体验式思维。在接到需求的时候,他要先和需求方谈好需求值,导致项目多次延期,就是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团队满意度差。想太多没有错,但是“想太多”是建立在快速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的。

设计本身就不高,不能把自己定位为用户的捍卫者,产品体验的斗士。首先要有少说多做的意识,任何时候都要做最苦最累的工作,这与工作年限和资历无关。是一个设计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什么交互设计?乔恩·科尔科(Jon Kolko)在《交互设计的沉思》中说,“它是指人与产品、服务和系统之间创造的一系列对话”。为了指导工作,我认为交互设计是“以行为和情感为导向的设计”。行为和情感是两面,情感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会影响情感(理查德·怀斯曼)。所以引导行为最终会导致情绪变化,前者影响功能体验,后者影响情绪体验。通过交互设计手段来满足和创造优秀的用户体验,是交互设计师的职业追求。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对交互设计师的定义如下:

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充满变数。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发展了20多年。随着快速的变化和适应,行业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互联网下的各种帖子也在细分。随着这种变化的持续,设计师岗位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变量,这其中可能包含更多对行业和转型的期待,也可能包含因AI的降维攻击而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人工智能在2017非常热门,不管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不得不说,它现在的能量已经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了。部分设计工作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主要体现在“手工作业”和功能要求更高的业务。虽然乐观来看,人工智能仍然不可能取代设计的创意和情感部分,但这种趋势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走出行业,从职场整体来看,这几年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行业最早对职场人的要求是做“工字型专业人士”,即专业、精深;后来“丁字职业”出现了。在深厚的专业基础上,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知识。今天,有一个新的要求“加号形状的专业人士”。在T型要求的基础上,需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有更多的研究和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在交互设计师专业能力、业务范围、专业综合要求的基础上,参考行业优化设计师团队的研究,我们构想交互设计师的三个转型方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和更高的专业要求。

如果交互设计师是某个行业的交互设计师,那么交互设计专家就是很多行业的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师需要的两个基本能力是“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进一步放大和深化,对更多行业的了解和娴熟的设计思维,初步构成了交互设计专家的能力模型。

用户体验设计师基本由高级交互设计师转型而来,其能力模型为交互设计能力(高级交互设计师级别)+部分研究能力+部分UI设计能力。这是一个全流程设计师,从专业的角度输出所有与用户体验相关的内容。是在用户体验维度的方向上同时向上和向后兼容。

产品设计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一样,也是由高级交互设计师转型而来,其能力模型是交互设计能力(高级交互设计师级别)+部分产品技术+部分项目管理技术。是一种推广项目的设计思维方式。产品设计师在项目开发和管理的维度上是兼容的。

需要注意的是“你拥有什么比你成为什么更重要”。以上三个转型方向只是给还在迷茫的设计师提供方向和目标,不能作为职业追求。为了培养应用未来变化的综合专业能力,设计更多的赋能项目,我们根据实际工作流程总结了交互设计师赋能项目的“5F模型”。

快速需求是第一步。设计者需要参与上游的讨论和制定需求的过程。与需求方讨论需求的目标和背景,观察他们对业务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提前介入业务讨论,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业务内容,提前获取业务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和设计。这个阶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设计师的积极性,以及能否获得上游需求的信任。后者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的关心项目进度和产品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建议和支持。

利用需求分析的相关技术和UDC作为可视化解决方案,对需求进行分解和重构,定义最终的需求内容和初步设计方案。在这个阶段,还可能使用研究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来获得足够的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因为在“快速需求”阶段只产生一个短暂的需求,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从用户的角度进一步分析需求的可能性。这个阶段的具体方法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解释。

在2的结果下,采用交互设计技术进行方案设计。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分阶段的输出计划和需求方的确认。在同步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能让需求方了解方案的情况和进展。除了快速原型技术,核心是掌握包括信息建筑、心理学、工业设计、工程学在内的交互设计知识。同时要对业务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出符合业务需求和用户体验要求的方案。

这个阶段主要是跟进项目进展,快速收集开发、测试等岗位的反馈,快速调整交互方案,通知开发。交互设计师要跟上项目进度,和测试人员一起测试产品,保证交互方案的实施。在这里,交互设计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了解一定的敏捷开发流程和内容。懂得合作,对项目不会有影响和好处。

项目上线后,需要一些方法来验证交互方案的有效性,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结论是如果与前期方案设计中设定的数据验证指标一致,则该方案有效。否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选择在当前或下一次迭代的[1]中进行优化。在这个阶段,要求交互设计师具备基本的数据分析框架,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技术。

以上是我们目前对交互设计及其从业者的思考。对于一个新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培养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快速高效的协作团队来完成设计。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完美配合,才适合对以上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不要本末倒置,成为一个多说少动的设计师。交互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把体验做好,但仅靠感觉还是落后了。

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人或事的问题影响着我们,但我们需要保持最起码的认知。只有当我们为环境做出贡献时,环境才会给予我们尊重和认可。如今的交互设计师都是行业先锋,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障碍的未知道路上,但只有勇往直前,才能知道行者的苦与乐,才能体会到穿越山河的激情与从容。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交互设计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我们始终做到“努力工作,展望未来”。

限于商业环境和认知,请指正。

参考资料:

沃尔特·艾萨特。乔布斯传[M]。魏群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

[2]巴里·卡茨。你值得拥有硅谷久经考验的设计思维。

[3]柯尔特。交互设计的思考[M]。方舟,翻译过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