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逆向考研?

一是考研竞争加剧,压力增大。近年来,考研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全国考研人数为341万,2026年达到377万,5438+0,2022年飙升至457万。在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名校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百里挑一”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双一流”高校优势学科的“面试”分数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失败者的高分。

与其报考名校,不如报考“双非”院校,争取第一名,成为部分考生选择“反向考研”的出发点。

二是部分考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本科生选学校,硕士生选专业,博士生选导师变得越来越现实。高考来名校,以考上名校为荣;但是,我研究后发现,并不是所有名校的学科和专业都是优势学科和一流专业。“双非”院校虽然整体实力不如“双一流”院校,但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并不逊色,“专业优先”成为部分“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考研的首选。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反向考研”,其实是一些考生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务实选择。

第三,一些“双一流”大学的“失败生”被迫转入“双非”大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反向考研”的比例。名校的转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大学的转学生甚至超过了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志愿学生。这说明一部分“双一流”院校的研究生选择了“双非”院校,即使不愿意,为了考上研究生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四、也有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为了减轻考研压力,增强考研竞争力,主动报考“双非”院校。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考研“落地”的成功系数,还可以借助名校的光环,在以后的考研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多的资源,对以后的毕业就业有帮助。

?此外,不排除少数“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存在“躺平”的心态。考研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追求研究生教育,所以报考“双非一流”高校被视为获取学历的“捷径”和“敲门砖”。

考研就是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它的英文表达是“参加考研”。考研首先要达到国家标准,然后按照程序:联系学校,前期准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复试调剂,录取等等。

考研6月65438+10月报名,初试一般在2月底65438+2月,复试一般在当年3-5月,具体日期由各高等院校自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