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902考研真题

五代十国(907 ~ 960 [1-2])的标题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 ~ 960 [1][3])和十国(891 ~ 979 [6579])的比较。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中原五个政权,即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60年,赵匡胤篡夺了周朝,建立了北宋,五代结束。唐末五代宋初,中原之外割据势力众多,其中、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势力被《新五代史》和后世史家合称为“十国”。北宋建立后,剩余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相继统一,基本统一。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1-2])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结束于唐朝。

五代十国(侯亮时期)割据势力分布图

吴开始直到宋朝的建立;也可以定义为直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这个时期包括五代(907-960 [1-3])和十国(891-979 [1][3])等多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割据和晚唐政治的延续。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情况更加严重,一些势力强大的藩镇相继称王,实际上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独立。其中华北强大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个朝代,有些是沙陀人建立的。这五个连续的中原政权虽然强大,但无力控制全国,只是藩镇型的朝廷。[4]而其他割据地区,有的自立为帝,有的被视为五代诸侯(侯亮时期的金、齐、吴除外)。其中持续时间较长,被称为国王或皇帝的十个政权,被新五代史和后世史家统称为十国。这一时期,地方实力派经常造反,夺取阵地,使得战争旷日持久,统治者重武。中国内乱也给契丹国带来了南侵的机会,辽国建立。[5]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定南军(后来的西夏)和静水师(交趾)逐渐独立,静水师(后来的越南)永久脱离中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历史上称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夺了唐朝,建立了侯亮,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占据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灭后梁,建立后唐。晚唐以后的五帝都是李克用的后代和部下。后唐明宗经过扩张和整顿,国力强盛。但内乱后,石敬瑭率契丹军攻灭,后金建立。[4][6]不久齐金关系恶化,契丹军队南下灭金后期,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夺后汉建立后周,周世宗和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统一全国的希望变得渺茫,但柴荣在北伐十六州时不幸去世。接下来的周朝被赵匡胤篡夺,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3][7]

十国方面,江南初期以吴国最强,后李傕篡位,建立南唐,吴越国、泯国次之。湖广被荆南、南楚、南汉占领。南唐国力最强,福建、楚国相继被攻灭。但是因为反复用兵,国力下降,最后被后周打败。蜀中有前蜀和后蜀,国家富强,仅次于南唐。然而它沉溺于快乐,最终死于中原。北汉是北方十国中唯一一个由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的国家。赵匡胤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后,与兄弟宋太宗先后横扫群雄,终于在公元979年征服了北汉,统一了中原,结束了十国。[1][3][5]

五代十国大体延续了晚唐的政治制度,但很多官员都是“使臣”。

五代十国(汉末)割据势力分布图

其中五代变化较多,官职并不经常被废弃。主要有三省六部掌管行政,三部掌管财政,枢密院掌管军事。这一制度为宋朝所继承。十国虽臣服于五代,但政治结构与五代大致相当。[8]由于地方时间不受控制,他们经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加强了帝国军事压制地方势力。为了抵制五代以来军人干预政治的现象,宋朝采取了强干弱支的政策。[9]在外交方面,唐朝胡汉合并时,外国人陆续在中国各地活动。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之后,出现了一些外族,比如后唐,后金,后汉时沙陀建立五代。契丹最早建立契丹国,辽朝是在金朝之后建立的。还有其他党项人。这些都对宋代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

由于北方内乱、外患、天灾,南方十国在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优于北朝五国。这也是华南经济再次超越华北的时刻,此后这种局面再也没有逆转过。[11]为了扩大经济,十国重视水利和经济作物的建设,发展贸易、茶叶和纺织。钱塘江石塘也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都以隋唐大运河枢纽开封为根据地。首都因素和十六州的覆灭对宋朝的军事和经济产生了影响。[11]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进入了全盛时期。《九经》在五代时用雕版印刷,许多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在绘画方面,南北方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12]

政治: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袭了唐朝的制度,但每个朝代都有很多变化,官职往往被废,制度混乱。朝廷有三省六部主管行政,三部主管财政,枢密院主管军事。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大于三省,所以宰相往往领导唐朝。五代十国有很多名臣。据五代会议记载,崇政、宣徽、飞龙、翰林、吴芳等使臣多达30种。十国虽有部分臣服于五代王朝,但在制度上仍是独立的国家,政治结构与五代相当。由于五代十国大部分是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的,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在新朝廷任职,而前朝旧人则给他们三司、三公府或台湾省官之类的空职。当兵有功,为了能绕过他们,还奖励了官衔。这些条件成为北宋末年冗员和麻烦的根源。

中唐以后,宦官专制,神策军的两个中郎将和两个唐使被称为“四大贵族”,经常夺取相对权力,欺凌皇帝。唐朝灭亡前夕,朱温屠杀宦官,开始起用朝臣为唐使。梁初改拜府,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了后晋短暂废弃外,都是沿朝代设置。唐使节一般由皇帝最亲近的臣子担任,多为武将。皇帝经常和他们商议军务,有时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当时平章虽然是宰相,但唐使的权力在宰相之上(宰相有时兼任唐使)。因为频繁的战争,军事机密成了枢密院的主要职能。宋代中书和汤米牵手是在五代初。当时其他政权一般也有一个唐朝或相当于唐朝的官职。[5][8][63]

三四十

唐初,财政主要由财政部下辖的四个部门管理,即司库、司库、司库。中唐以后,户部、财政部、盐铁部分别掌管税收、财政收支、盐铁专卖、物资转运,往往由非部官员分别以判官、知事或使节的名义办理。

唐昭宗在位时,三秘的官名开始出现是在宰相崔胤也领导三秘的时候。后唐设聘使管三部,命大臣审三部。最后,正式设立专职大使和副大使,负责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也归三司指挥。历朝历代之后,北宋初期的三司财政管理体制也沿袭了五代。[5][8]

法律

五代十国时期的刑法,基本上沿用了唐代法规的格式和编纂,但由于历代新颁布的法规,编纂附加了利益,使得规则重复、矛盾。贤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命大臣整理。唐代律令难懂,注释繁杂,故删编为《大周刑事制度》二十一卷。北宋初年编纂的《宋代刑法典》一书略有增删。

军事

唐朝灭亡前夕,朱温屠杀宦官,解散宦官领导的神策军。后来朱温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宣武军称帝,即宣武镇兵为禁军,北京所有的军队都归他指挥。后唐改为侍卫亲军,马步置于指挥,为侍卫部。随后的一周,又增加了殿前司,也有了马步军的指挥官。后来都是殿前都督,级别在都督之上,而侍卫司分为马军和布军两个都督,但不是两个都督。[64]

五代王朝时期,皇军经常扩编,武官制度也是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离侯亮太祖最近的军队是“亭子”,装备精良,勇猛无比,太原的晋军非常害怕。建国后,玄武军扩编为皇军,并取皇军精锐,设立侍卫亲军。在首都,有左和右龙虎军,左和右羽毛军,左和右军和左和右龙翔军,所有这些都是由王子领导,但他们的名字不时改变。唐朝后期的皇军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建立了以众多养子为骨干的义尔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65]战役主力是编入915的魏炮效节军,在灭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首都成立了左右军和盛军。唐朝末年,明宗建立侍卫亲军作为皇军,以在他首都起义的士兵为骨干,也称为随行军。其中,石敬瑭还担任过侍卫、亲军、六军副使等职。后金也在京城设军护圣。其本部军队来源于石敬瑭在河东的起义军,其属下刘知远也担任侍卫马步军司令。后汉的军事制度沿袭后金,变化不大。在最后一周,龙捷左右军和胡洁左右军在首都成立。后周世宗时期,改革兵制,实行练选制,精简中央皇军,补充壮士。部署殿前、水陆等高级军官,在殿前巡查,形成“殿前班”的皇军。其中,后来担任这一职务的赵匡胤,在周世宗死后发动了陈桥兵变,篡夺了宋朝的开国皇位。[8]随之而来的是严明的军纪,兵部尚书张召元奉命制定新的军法。最后,对缓冲区的权力进行限制,如禁止修建军事装备、干涉民政等。[9]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士兵的脸上都纹上了军号,以便各地辨认追捕逃兵。此外,从全国各地招募男女从事运输,无数的人和动物死在途中。后梁太祖在青州攻打王时,竟然把收聚起来攻打土山的农民、牛、驴都埋了。刘仁公在幽燕以自己的店铺招募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参军,* * *得了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凡年满17岁的男子都要应征当兵。南唐时,除老弱之外,所有人都被强制参军。钱初,吴越人,以“丁旻”为兵。湖南赤焰松把郎州的丁壮全部调去当乡兵。福建后期,民众被发配当兵,兵役无节制。除了服兵役,还有各种各样的土木建筑劳动。唐朝以后,庄宗在盛夏修建营帐,“日日万人服”。京南修江陵外郭,驱军民一万余人服役。福建的主要建筑是“繁华满满”的庙宫。严重的劳役使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恢复,也极大地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8][11]

6经济

主词条:?五代十国货币

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之乱,北方饱受战乱之苦,人口南迁,农村荒芜。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重叠频繁,北方战乱从未熄灭,北方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持续大量减少。直到周朝后期才恢复,但经济实力还不如南方。另一方面,南方相对稳定,不断吸收北方的难民,给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耕编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的经济发展。[66]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国家众多,摆脱了北方的经济负担,国王重视发展生产,发展了几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仓库密布。江南和淮河流域重视农业、桑业、茶叶、水利和商业贸易,其中吴越、福建和南汉之间的贸易最为繁荣。湖广靠卖茶交易,把茶叶运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服和战马获利。这些地区互相交换所需商品,并与华北和外国进行贸易,商业非常繁荣。因此,南方已经完全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11][66]

农业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经济受到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朱元璋鲍彤[67]

破,河北、河南、山东、关中都是战乱地区。比如公元943年以后晋皇帝出来,春夏有早灾,秋冬有水患,蝗虫长大,境内竹木树叶全被蝗虫吃光;再加上军方人为决策的黄河水,淹没了汴河和湖北两省,北方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汉魏六朝以来,经济相对稳定的江南、湖广、巴蜀地区不断发展繁荣,成为中原百姓逃亡之地。再加上南中国分为几个国家,各国为了增强经济实力都要小心翼翼的经营,使得十国的经济实力远胜于五代重兵。[11]

五代虽然饱受战乱摧残,但还是有不少君主提振了经济。太祖称帝后非常重视农业,任命张为河南尹,恢复河南生产。公元908年,各州奉命灭蝗,以利农桑。[5]晚唐明宗在位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周朝后期,为了减轻农民的压力,周朝伟大的始祖郭威在公元952年直接把兵屯的农田分给佃户,以提高赋税。废除侯亮始祖朱温的“租牛”政策,免除农民死后租牛、存牛的负担。[11][68]到了周朝后期,建立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的土地征税。这与隋唐初期的旧制度不同,但与两税法后普遍实行税产相一致。[5]

南方十国主张发展经济,重视兴修水利,防止水灾。比如吴越、南唐赏农、桑;福建与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还可以发展农耕丝织,可以使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巴蜀地区在唐代非常富裕,被称为天府之国。战后在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孟昶的管理下,政治相对稳定。他们还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种土地,在宝中一带屯田,使农业生产更加发达。后蜀时期“民以食为天”,“米以三钱为都”,米便宜到三文一桶。两广也感动了不少人。50年来,南岭以南一无所有,逐渐丰富了南汉的宝藏。[11]

吴、南唐、吴越所在的淮河、江南、太湖,隋唐时期非常繁荣,是唐代重要的粮镇。[69]经过庞勋之变和黄巢之乱,逐渐恢复。当地法院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和修建水道。吴、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姜堰湖,在滁州修建白塘,在寿州修建安风堂,少则灌溉千顷,多则灌溉万顷以上。吴越国王钱柳在钱塘江修建钱塘江石塘,防止海潮入侵,[70]疏浚西湖、太湖、鉴湖,[71]养民开垦荒地,免除土地税,使杭州成为江南富庶的城市。但唐朝后期,福建的经济实力并不强。王超和王拥有福建后,他们建议人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种植桑树并修建堤防,可灌溉4万多公顷土地。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建了一种圩田,就是围田。干旱时,打开闸门引水。

南唐的鲍彤[67]

灌溉,水涝会关闭水闸,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田。[11]而广大的土地也从东晋南朝开始繁荣起来。湖南省楚国建国后,马隐不断增加湖南中西部的粮食产量。湖南被周兴丰占领时,人民“设法生产庄稼,四五年间,粮仓富了起来”。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成为“得天独厚,江南居十九”的余粮区。宋代甚至有“苏畅(或湖)熟,天下满”之说。[66]

除了粮食作物,茶叶、丝绸、棉花等经济作物在南方也很繁荣,而且已经进入专业化阶段。当时,茶叶不仅种植在山区,而且建立在平地和丘陵系统上。据《四季编》记载,当时江南茶园发达。五代时期,楚国的马殷在茶叶、植桑、养蚕、棉花等方面非常繁荣,促进了楚国商业贸易的发展。福建发展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产品,并奖励海上贸易,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经济。[66]

文化

历史科学

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书。

五代十国吴越与钱王的奏折[74]

历史著作。唐代吴京、舒威编撰的前朝国史也比较完整。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之战,许多史籍失传,尤其是武宗后六十年的记载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得唐史的修改很困难。五代时期,首次强调搜集唐代史料的工作。梁朝末年,皇帝下诏征集唐朝的家族传记和公私章;晚唐时期,明宗从三川派遣使者到成都搜寻《唐书》,并明确保护唐代碑刻,为《旧唐书》的编纂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3]从晋末天府六年(公元941年)到开云二年(公元945年),刘劭、张召元等人撰写的《唐书》共220卷(均为今天的200卷),后被称为《旧唐书》。虽然一直认为《旧唐书》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原始材料加工不足,唐宪宗过去多抄国史、史记,唐穆宗后来多编杂文、传记,但也保存了大量唐代原始材料,引起后世史家的注意。此外,撰写《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轶事,王撰写《唐》详述唐代朝贡制度,尉迟撰写《中朝故事》记载晚唐四朝旧闻,刘崇元撰写《金华子》记载晚唐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写《北梦无义》记载唐五代。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63]

诗意

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南唐诗人众多,水平也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的韦庄、欧阳炯等人,其作品后来被赵崇左等人收入《华吉剑》;南唐时有冯延巳、中主李靖、后主李煜、李靖父子的作品,后被收集并刻成南唐的两个主字。李渔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晚唐五代词多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低俗,界限狭窄,风格柔和。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渔早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亡国被俘后所写的词,或哀叹身世,或怀古,形象生动,语言传神,抒写悲情,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流韵事和男女情爱的俗套,在内容和意境上都有所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63]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画家有的、管同和南唐的董。

五代。顾《韩熙载夜宴图》[75]

出处,巨然、徐希、黄权等人在后蜀。郝静擅长画山川,而管同由郝静发展而来,擅长画关河的走向。他们也被称为“景和关”,是五代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和巨然擅长用浓墨或淡墨描绘江南风景。他们也被称为“董和居”,是五代和北宋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泉擅长画宫廷珍禽异花,擅长画江湖水鸟亭花。他们也被称为“黄和徐”。当时有“黄富而徐狂”的谚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传世的艺术瑰宝。[63]

8技术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国的科技发展却比北方五代繁荣。但总体来说,在瓷刻、农业水利、火器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73][76]

天文学

由于藩镇割据,皇历无法传遍全国。为了拥有历书,人们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代曹石所编的《赋田丽》流传于唐末、五代、北宋数百年。傅以清五年为历元,以雨为头,以万为基础天文数据的分母,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因为不是官方历书,所以叫小历书。[73]

医学科学

在医学上,五代出现了官医官,后唐清朝增设了翰林医官一职。北宋以后,御医署改为御医署,并设立翰林医官学院。后蜀的韩宝生是个草药医生。他仔细检查药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并在应用时创造奇迹。他在蜀国已故皇帝孟尝君的支持下,以新修订的《唐本草》为基础,重新编修了《蜀道光英功本草》,史称《蜀本草》,后失传。[73][76]

木刻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西蜀雕版印刷比较发达,印刷的资料主要是占卜书和书法书。晚唐时,开始刻《九经》。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命国子监在西京石经的基础上,对九经进行校勘,抄写并做笔记,并聘请雕刻工匠印刷出售。这项工程耗时二十年,直到后周光绪三年(公元953年)六月才刻成。自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来蜀国还专印,导致了“蜀国文学复兴”。到了后汉,印刷了李周等未出版的“四大经”。刻“九经”促进了儒家经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63]

农业水利

在农业和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发展。韩娥一般被认为是晚唐五代的人。他参考唐以前的农书,如《齐书》等,撰写了《四时纂要》,这是继《齐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农书。该书采用“月令”的形式,以农业为主体,安排农民每月应做的事。此外,还记录了许多当代农业技术,包括茶树、棉花、蘑菇和山药的栽培技术以及首次人工养蜂。唐代的茶学研究在五代时依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西著有《茶谱》等。[73]由于五代时期河流灾害的增多,河流整治的规模和频率都比前代有所增加。此外,南方十国大力发展经济,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也积极修建。五代出现了远堤。枣树河堤建于唐末公元924年,次年由傅修复成功。五代还用“扫帚工”护堤、塞口、护堤。主要是将柴禾、竹子、软草等用土石捆绑成扫帚束,然后连接起来,具有很好的抗水冲击能力。最后在宋代成熟,被广泛使用。五代时,江南的吴越国与南唐重修河道,湖水分流用于经济运输,并不断发展唐代的汤浦圩田制度,还修建钱塘江石塘,防止海潮入侵。[73][76]

9个国籍

8世纪中叶,开始称霸漠北的回纥汗国,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都(长安、洛阳)和河北东部至敦煌,立下了汗马功劳。9世纪初,被迫分三支西迁。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回纥破吐蕃,史称河西回纥、甘州回纥,北朝复辟。公元788年,回纥改名为回纥。在二浑河流域,被迫三支西移,三支西移连接西域。五代唐以后,占领了颍、平(今大凌河流域及滦河下游)。南方一条以甘州(张掖)为中心的河西走廊,极大地灭了吐蕃。历史上说河西回纥和甘州回纥不仅统一了青藏高原,而且在11世纪初被西夏合并。一个西迁至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史称西川回鹘;一个搬到了新疆西部和中亚。一个迁到新疆西部和中亚,建立了10世纪中期到12世纪的黑可汗王朝。公元850年,沙州人张一超将瓜、沙等十一州归还唐朝。[60]

东北的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契丹和Xi脱离唐朝的控制后,变得越来越强大。10世纪初,契丹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帝国。晋朝后期,又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夺取了唐朝耀州都督的土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河北、山西北部。五代末期,中原王朝和契丹以河北白沟河和山西长城为界。[10][60]

西方是吐蕃的崛起。吐蕃生活在今天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地区。6世纪末,吐谷浑和苏丕是青藏高原上的三大势力。7世纪下半叶,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统治漠北。公元840年左右,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鼎盛时期。[10][60]

西南有南诏开国。隋唐时期,在云南洱海一带,以乌蛮为主体,白蛮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六个部落,唐朝开元年间。天宝年间,南诏反叛唐朝,依附吐蕃,史称“六诏书”,诏书意为王。梦社位于刘钊的南部,也被称为“南诏”。唐高宗在建立耀州都督府时,以六项诏书支持南诏的统一。上世纪80年代,吐蕃势力延伸到洱海地区。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部诏书。902年,它被郑氏篡夺,建立了一个长期繁荣的国家。南诏死了。之后,赵天兴国(928 ~ 929)和杨仪国宁(929 ~ 937)建立了大理国。937年,政权落入段(白)手中,建立了大理。[60]

从汉朝到五代一千多年一直直属中原王朝的越南北部,在10世纪中叶从中原王朝独立出来。直到明初,布政司才一度被放到他的位置上,前后不过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