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起薪5825元。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5825元。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就业市场出现了大量新职业,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起薪5825元。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起薪5825元1 65438+10月5日上午,“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起薪5825元”的话题迅速跃居新浪微博热搜榜首,引发网友热议。
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包括东中西部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样本量超过2万人。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平均月起薪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是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慢就业”的概念略有增加。
2021届毕业生去向结构与2019届基本相似,确定单位、升学、出国、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比例变化不大。其中,单位就业率为32.1%,比2019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显著,进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9.3%,比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自由职业比例略有上升(上升0.8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基本持平,出国等灵活就业比例较2019略有下降。
数据还显示,2021年,“慢就业”、“慢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上升,7.9%的毕业生选择“不就业继续深造”或“其他暂时失业”,比2019年上升1.8个百分点。如果这些毕业生选择积极就业,整体落实率会进一步提高。
毕业去向存在显著的学术差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单位就业优势明显,分别占64.5%和54.6%;受研究生扩招影响,本科在升学方面优势显著,占35.3%;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毕业生,总比例为24.0%。
执行率在教育、学校、学科、地区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学历来看,硕士研究生的执行率最高(82.2%),本科最低(74.4%)。专科生(80.6%)和博士生(77.9%)实施率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各种学历毕业生实施率均在70%以上。从学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的执行率最高(82.2%);其次是高职院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执行率分别为81.4%和81.0%;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执行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0.8%和71.6%;各类高校实施率达到70%以上。从学科来看,工科和理科的实施率明显较高,分别占83.6%和79.3%;教育学、医学、农学的实施率均在70%以下,分别为66.3%、68.3%、68.9%。
就业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略有增加。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来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平均月起薪分别为14823元、10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是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平均收入比疫情前的2019有所增长,反映就业质量没有下降,而是稳步上升。
不同学校、学科、就业领域的月起薪差异显著。从学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的起薪最高,为10827元;其次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346元;第三是普通本科院校,6043元。学科方面,工科、理科、交叉学科排名前三,分别为8341元、7909元、7838元。高考志愿热门的经济管理类在收入上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说明各个学科的毕业生都有市场需求。高考志愿应根据兴趣和专业选择科目和专业,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就业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月起薪分别为7620元、5868元、5512元,东部地区就业收入较高。
就业分布与疫情前的2019基本相似。
据东北网报道,从建制单位毕业生就业分布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现象较为明显。地区、城乡、行业、单位、职业分布不均衡现象显著。与疫情前的2019相比,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分布、行业分布、单位分布等结构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从城乡分布来看,省会或直辖市就业占比过半,占54.9%;其次是地级市,占27.3%;县级市或县的比例排名第三,占12.3%;乡镇比例很低,分别只有4.1%和1.5%。县处级及以下也是毕业生大有作为的地方(比例为17.9%)。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未来实现* * *繁荣。因此,毕业生到县及县以下就业,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也是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行业分布来看,就业高度集中的特征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使行业就业排名发生了显著变化。2021年,教育、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IT”)、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成为占比最大的五个行业,占比分别为15.1%、14.5%和13。与2019相比,教育保持在1,制造业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而IT业从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金融业仍然排在第四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建筑业排在第五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这一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制造业不仅排名上升,而且比2019上升了2.6个百分点。面对动荡的国际形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中国发展新格局,是一个关键问题。“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R&D的投资,吸引毕业生就业。此举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比重较2019提高了2.7个百分点,首次跻身前五。
从单位性质分布来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约有四分之三去了企业(73.8%)。私企占比最大,吸纳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35.2%);国企占比排名第二,占比25.0%;外资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占6.6%。近一半(49.3%)的高校毕业生在体制内事业单位(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其中9.0%在中小学和高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稳定就业”的重要着力点。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眼界,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体制内的工作圈子里。在私企和外资企业工作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学生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只要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帮助他人,体现人生价值,什么工作都是好工作。所以,对于还在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心态,主动向学校、老师、同学了解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根据自己的能力努力找工作。我相信努力会有回报,他们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起薪5825元。2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高校新生专业就业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逐步复苏,就业市场形势迅速好转。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由于校招规模明显回暖,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也较2020年有明显改善。
据了解,课题组根据各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未来三年薪酬和职级增长、用人单位对简历的认可程度进行建模,得出了专业、本科、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前30名。
平台抽样的456个本科专业中,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金融技术、信息安全、电信工程与管理、公共关系、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成为2021排名前10的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商管理等专业在383个研究生专业中脱颖而出,位列前五。此外,安全技术与管理、电气电气技术、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戏剧影视表演成为693个专业中排名前五的专业。
直播与消防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短视
本科专业方面,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快,使得2017正式开设的金融科技专业成为最大的“黑马”。2021年,该专业就业竞争力排名榜单第四,首届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达到10547元,在所有本科专业中排名第一。
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电子通信、生物技术等主要新工科专业就业竞争力优势依然突出,连续三年保持高位。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工科毕业生平均期望薪资为7022元,比平均水平高出近800元。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新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报告显示,该领域的整体人才缺口以百万计。
此外,由于近年来视频内容和直播业态的快速崛起,直接刺激了泛娱乐领域的人才需求,艺术类专业在专业领域的表现强劲。8个相关专业入围30强榜单,其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排名第五,上榜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在6000元以上。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业应届研究生平均起薪达到19298元。
理工科专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加明显。
在工科领域,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达到19298元,居各专业之首。理科类就业竞争力突出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数学和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研究生就业竞争力30强”榜单中排名第四,上榜的理科毕业生也主要从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相关岗位。
工程科学专业研究生竞争力持续上升,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很深的关系。经查,2021所列相关专业均为新基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岗位的热门对口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首次进入2021年度研究生就业竞争力30强榜单。据悉,该专业涵盖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智能化,与前沿工程领域深度融合。毕业生主要从事的五大领域是人工智能、后端开发、数据科学、机械设计、硬件开发,都是核心的工程研发岗位。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平均年薪增长31%。
“专业对口”不再是求职的绝对门槛,基础素养和学习能力更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新职业,如新媒体运营、网络营销人员(带货主播)、电竞人等,深受年轻人的欢迎。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技术的高速迭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新职业的不断诞生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专业对口”不再是求职的绝对门槛。
“我们发现,激烈的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促使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对应聘者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要求。" 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萌表示,以读写能力、表达能力、数据能力、逻辑能力为代表的基础素养,能够在职业发展中提供长期价值,在大学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中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起薪5825元,3 2021年已经成为历史。当时,当时钟的指针走向2022年时,它带来了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新生。不知道是毕业的喜悦多还是就业的压力大。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上涨654.38+0.67万人,总体规模有望达到654.38+0.76万人。这是历史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万。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这次上升了很多。往年每年净增约40万人,但2022年高校毕业生净增是往年的4倍。这可能与两年前高职高专扩招有关。
回顾历史,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万,是在2006.5438+0年。当时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包分配转变为自主创业,但当时刚进入新世纪,经济增长很快,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比较火热,作为“文化人”找工作相对容易。
但20年后的今天,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了10倍。原来受宠的孩子变成了普通工人。每年,大学毕业生群体已经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左右。
随着待岗人数的激增和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明显。就业内卷化也催生了考研和公考人数的新高。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突破400万,达到457万人,比上年净增80万人。增幅和总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也破纪录,首次突破200万大关,达到21.2万。
高校毕业生人数、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和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同时剧增,打破“百万级”历史纪录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2022届的大学毕业生真的很迷茫,想找一个稍微轻松一点的班不再那么容易了。
2022年的毕业季会再次告诉你,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再有特殊的标签。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代,大学生将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这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在就业困难的环境下,拔尖的人依然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这也是研究生人数猛增的原因,因为大家都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获得更多主动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