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死人了

中国清朝时期,每三年有一次乡试,是全国科举圈的一件大事。考完试一般在秋季举行,一般安排在各大省会城市。省考后称为“中举”,中榜者也俗称“举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也在电视上看过。一旦你中标,成为举人,那么这个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也就意味着他的仕途即将开始。

当然,备考就像“万人过独木桥”。有些人喜欢担心。且不说考场作弊的因素,每个人的水平都有高低,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他们有的是考上了,有的是从小到大,还是一无所获。在参加乡试的季节,成千上万的学者长途跋涉或翻山越岭前往各省会参加考试。就像高考,为了不错过机会,有的人请了病假,咬着牙去参加考试,有的人不顾年老体弱,宁愿在低矮狭小的考试棚里待上三天三夜,只为万一中了。

因此,每三年,在取得农村考试后,许多考生在考场上病死。晚清《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创办的一份主张新闻自由的全国性商业报纸,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据《申报》报道,1882年8月,浙江省考在杭州举行。三次考试,死了很多人,“死了不下十个人”;1891 8月12日,浙江省太平县(今温岭)一考生当天下午突然发病,上吐下泻,当晚猝死。

1902年8月,浙江省考结束后,有4名考生死在考场上。“一个是温州人,一个是湖州人,另外两个在老家不为人知。”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村考试在杭举行。到了第二次考试的时候,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秀才考完试就不省人事了,于是马上被你官抬出了考棚,不久就病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时期考场上的死人真的是习以为常了,但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据史料记载,在清朝的科举考场上,无论考生、家属、考官、侍从,凡是死在考场上的,都被允许抬出考场。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再重的病,也会被允许抬出门外。所以有些关系比较亲密的考生会把死去的同伴裹在被子里,一左一右扶着走,让死去的人看起来还是活的,减少一点折腾。

1893的《申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今年8月,主考官是阴,就是那个把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送进监狱的人。一天,殷的一个随从全身发烧,在贡院医治无效死亡。

原来满清统治者沿袭了祖先留下的丧葬习俗:家里任何死人都不得从门口抬出,必须从窗户抬出。因为满族人认为门是活人的通道,死人是不能通过的,这也是科举考场死人被挂在墙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