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谁来保护雨林?

巴西科学家近日警告称,近年来亚马逊雨林频繁发生的灌木丛火灾导致气温上升、降雨量减少,甚至逐渐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类型,从而加速了亚马逊雨林的灭亡。

据英国路透社27日报道,最近20年,亚马逊雨林区由当地伐木工人和农民发起的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明显增多。这些火灾正在改变亚马逊上空的云结构,导致该地区降雨量减少,热带雨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热带草原。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学家迪亚斯·席尔瓦(Dias Silva)最近在亚马逊雨林的一次专题研究会议上表示,亚马逊雨林正在被“草原化”。席尔瓦预测,以目前的森林火灾频率和砍伐速度,未来50年到100年,最多60%的亚马逊雨林会消失;至少有20%到30%的丛林会被改造成草原。

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30%生物物种的家园。2003年,亚马逊雨林的破坏速度几乎达到历史最快水平,590万英亩(约239万公顷)的热带雨林被砍伐和烧毁。科学家还发现,由于森林火灾的影响,亚马逊地区正变得越来越干燥。亚马逊雨林能否存活,未来会形成什么样的气候,现在还无法预测。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的热带木材国际会议26日在日内瓦开幕。会议指出,全球有5亿人依赖热带雨林及其资源,热带雨林正以每年654.38+02万公顷至654.38+05万公顷的速度消失。为了应对热带雨林持续减少的不利局面,大会将通过新修订的《国际热带木材协定》,以便国际社会加强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亚马逊河是拉丁美洲人民的骄傲。流经秘鲁、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滋养了8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使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生命王国”。

亚马逊河两岸的森林很广阔。充沛的雨水、湿热的气候和长期强烈的日照为亚马逊河流域的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森林面积达3亿公顷,占世界现有热带雨林的1/3,其中87%在巴西。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丰富,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有“生物学家的天堂”和“地球之肺”的美誉。

然而,亚马逊雨林并没有因为其财富而受到人类的喜爱,无节制的开发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随着巴西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亚马逊雨林边缘。为了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人们使用了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夺取森林,开垦农田。随着公路、铁路干线的不断延伸,农民更容易深入原始密林砍柴、烧荒、耕种。在开垦过程中,人们开着重型拖拉机进入森林,砍伐树木并放火焚烧。

林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部分养分不在土壤中,而是储存在活的植物中。森林烧尽后,大部分养分随风飘散。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耕种,一两个季节后,土壤要么被耗尽,要么被雨水冲走,什么也长不出来。跨国大企业对当地丰富的铁、铜、铝土矿等矿产资源感兴趣,不惜重金投资开采。

根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亚马逊地区每年被破坏的雨林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上最大的雨林面积的1/6遭到严重破坏。与400年前相比,巴西的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一半。专家指出,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环境的恶化。如果亚马逊森林被完全砍伐,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对亚马逊森林的砍伐并没有给巴西人带来更多的财富。他们只是填饱了肚子,但他们带来的却是永恒的创伤和对大自然不可挽回的伤害。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森林砍伐和生态破坏,巴西东北部的帕拉和阿马帕的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巴西最干旱和最贫穷的地方。

亚马逊雨林植被丰富,每平方公里有1200种不同种类的植物。然而,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至少50万到80万种动植物将在几年内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对此,巴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定了多项环保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森林环境的保护和监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

巴西政府先后颁布了《国家环境法》和《亚马逊地区生态保护法》。1988颁布的新宪法中增加了关于环境问题的条款,规定亚马逊地区是国家遗产,国家有责任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同时,出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相关规则,提出了政府和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巴西国家林业发展局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因毁林给亚马逊森林造成严重灾难的个人或机构将被以破坏生态环境罪起诉,并处以严厉的法律制裁和巨额罚款。与此同时,巴西政府加大了相关资金投入。从1991到2002年,政府投资了近1000亿美元来保护亚马逊地区的生态和自然资源。

亚马逊——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上帝给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藏。她是美丽的,如何保存她动人的光彩是人们永恒的思考。

周恩来总理1961访问西双版纳时说: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是古代人类文化的摇篮。当初土地肥沃,农业繁荣。然而,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森林,后来变成了沙漠。这恐怕也是我们敦煌地区的结果。人类对水环境的破坏造成了灾难,历史上已经上演过多次。徐迅雷由此得出结论:“绿如蓝的不一定是泉水,可能是蓝藻;高增长的GDP不一定是福,可能是祸”[1]。

人死为财,鸟死为食。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都把人们对私有财产的追求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原始森林和草原变成了牧场、良田和村镇,城市沿着河流、湖泊、河海而建。农牧商业的交换,把土地、牛羊、地产、粮食、矿产、金银变成了财富。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人类的排水和土地开垦,河流干涸,土地沙漠化。中国西部的沙漠相继吞噬了楼兰镇和罗布泊,从Xi安迁到北京的中国京都依然遭受着沙尘暴的侵蚀。楼兰的消失让丝绸之路变成了死亡之旅,千年积累的数十亿财富瞬间化为乌有。财富多年的疯狂积累和财富的突然锐减,构成了人类财富的恶性循环,人类为了财富而发动的战争,加剧了财富消失的速度。

水利和洪水是财富流通的关键环节。在自然界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都是沼泽和湖泊,地下水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当旱季到来时,动植物可以依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生存到下一个雨季。人类到达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季排水开荒减少了土地蓄水面积,雨季筑堤筑坝保护农田,让淡水沿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枯竭,地下水抽干,它们得不到大自然的补充,失去了流动和自净的能力。郁郁葱葱的草原最终变成了沙漠。自然界是用涝来备旱,人类是用涝来产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如此,中国的沙漠也随着首都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也随着土地荒漠化和干旱八次南迁,都说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为了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必须给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他生物留下足够的空间,比如我国的退耕还湖还林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有关于创世之初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就是变截流为导流成功的典型。疏浚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流向大海。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土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流失,荒漠化逐渐发展。在人类自我保护的意识中,排水和农田保护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但随之而来的荒漠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说明了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

恩格斯曾对人类的盲目实践作过精彩而深入的分析:“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在报复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个结果往往被取消。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砍伐了所有的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地方会变成今天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些地方的森林,从而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战胜洪水的胜利。土地荒漠化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

土地荒漠化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耗、弱肉强食和“利大于道”竞争原则的否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类全方位侵占地球所有空间,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干涸沼泽和湿地,加速土地荒漠化。相反,东方古代文化更注重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重道轻利”的自然唯物主义思想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使人从长远利益出发,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不是通过军事入侵或者经济扩张,这种思想逐渐同化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形成了生态平衡和心态统一的东方文明。“天府之国”四川,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古文明位于北纬30度且没有荒漠化的地方。都江堰和梯田这两个中国古人伟大的生态农业工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依靠惊人的知识和智慧,都江堰和山地梯田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知识经济的典范,可以赢得世界生态农业第一的称号。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遗产和优良传统,减缓土地荒漠化,是可能的,也是有希望的。

需要注意的是,风蚀引起的沙漠化过程和风吹水引起的沙尘输送过程是自然平整的必然过程,是与造山运动相对应的平衡地质过程。水土流失过度减少,会造成河流断流、河口土地退缩、盐碱化、近岸水体营养结构失衡、地壳均衡运动失衡等灾害。人类不可能杜绝土地荒漠化,只能将其限制在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定限度内。技术失控和过度开发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应该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多方面地研究人类活动(特别是重大工程)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重大负面效应。毁林、排水、防洪加剧土地荒漠化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2-5]。

聚集财富的商品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彻底破坏了自由贸易的公平性:少数生产者通过破坏自然环境致富,而将大多数人置于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中。谁来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6]?

徐迅雷最近指出,现在,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被列为“国家工程”,投资将是数十亿美元。有些人不敢再暗自庆幸:我能从中赚多少?经营企业污染了环境,我赚了一张罚单;通过承包治理污染的工程,我又赚了一笔。地方官员可能也乐得心里直打转:虽然办企业污染环境,但GDP上去了;投入巨资治理污染还能创造新的GDP数字!“污染”是我的收获,“治污”是我的收获。这是世界上“双赢”的好事。干得好!如果“国家工程”变成了傻子,那么受害的只有人民。几千亿的投入可以让湖水好三天,然后一阵风把治污成果吹走,瞬间把湖水染成黑色,高温下可以变绿。所以,对于“三湖”水环境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把“国家工程”变成“百姓工程”,至少是百万人眼睛能盯着的工程[1]。国家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似乎只能加剧环境污染和财富的恶性循环。

九哲臂成了良医,多年的苦难让知识分子看透了商业。徐迅雷的分析精辟,开发者持续财富之谜被打破。世界经济陷入了“财富困境”。富人越来越富,劳动者在浪费时间。资源能源日益枯竭,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虚假的财富符号不断上升。GDP和“绿色GDP”只是反映了世界财富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衡量和计算标准。如果把资源和环境算进社会财富,一些重污染地区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他们不得不牺牲更多的GDP来恢复环境。世界上有很多不可逆的过程。当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我们只能“把鸟都吃了,扔到森林里,留下一片真正干净的白色土地”。

卫生部部长诸宸表示,中国未来应加大对医疗卫生研究的投入,少搞“形象工程”。我们应该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我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要注重环境因素的预防和改善,这样投入小,效果明显。6543.8+0.3亿人的健康,不是光靠看病吃药就能解决的。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7]。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有人说,60岁以前,中国人用命换钱,60岁以后,用命换钱。金钱能买到健康吗?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其根源还是人们对财富的旧观念。

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早就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们不断地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寻找那些永恒的价值[1]。”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万恶之源。当商品成为财富的起点,追求财富欲望最大的恐惧就是:让污染者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

当水和电突然消失,现代城市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巨大坟墓;当海平面上升100米,沿海城市将成为海底墓地。历史多次重复类似的过程,大自然无数次惩罚人类对财富的贪婪。有财富还是有环境?人类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

参考

1.徐迅雷。污染是处于“临界点”还是“危险平台”?光明观察:2007年7月8日23: 23: 43显示。aspx?id=5046

2.杨学祥。土地沙漠化--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 18。

3.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和沙漠化。地壳形变和地震。2001,21 (1): 15 ~ 23.

4.石洪志。地球环境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1991,87 ~ 89,102 ~ 103,55.

5.杨学祥。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 (8): 1003 ~ 1005。

6.杨学祥。质疑自由贸易的公平性:谁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2004-12-18上海环保热线。绿色论坛/forum/20044730.htm。

7.黄芳。卫生部部长诸宸:6543.8+03亿人的健康不能只靠看病吃药。2007年07月03日09:16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 07 03/n 250877621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