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初探(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成为社会热点,高校相关数据不断攀升。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活某一方面被破坏的标志。当生命毁灭量累积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出现死亡。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个人信念偏差和脆弱的心理素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导言
长期以来,充满青春激情、积极进取的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他们在“象牙塔”里无私地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探索社会发展的真理,同时展示自己灿烂而充满活力的才华。毋庸置疑,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和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最宝贵、最稀缺的人力资源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今天的发展预示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前景。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自杀事件频频见诸各种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系一女生服毒自杀。第二天,经济学院金融系又一女生跳楼自杀[1];2009年6月,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将两条毛巾绑在一起,在宿舍卫生间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2010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生吴某从学校主楼跳楼身亡。2012年3月,南京两名女大学生在短短10天内自杀[2]。
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数据也在不断攀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到2005年,我国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幸存72人,死亡209人,自杀死亡率为74.4%。2006年,大学生自杀人数激增至130,被称为自杀“高发年”。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上海23起,北京23起。2009年北京上半年有14名大学生自杀,而今年上海有2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13人死亡。2010江苏省教育厅在新学期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仅上半年江苏大学生自杀人数就超过40人[3]。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恋人分离等交织影响,每年5月大学生自杀最多。所以,这个石榴盛开、激情四射的五月,被大学生称为“黑色五月”。
二、对自杀现象的哲学思考
自杀,一个悲伤而沉重的话题,不仅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高度重视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杀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瘟疫”。每年全球每10万人中有16人死于自杀,但企图自杀的人数是“成功”者的20倍。就中国而言,自杀现象极其严重。每年约有23-25万人自杀,自杀未遂人数高达200万。每2分钟就有8起自杀未遂,1人自杀。据中国精神卫生协会危机干预委员会披露,自杀已成为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但在65,438+05-34岁人群中,第一死因不是医学上的疑难杂症,而是令人震惊的自杀[4]。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廖桂芳教授进行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重庆十余所高校的980名大学生中,对于“脑子里有自杀念头吗?”这一问题,41.09%的人选择了“偶尔”和“偶尔”46589.000000000605在“你有没有自杀过”这一项中,17.39%的大学生选择有过自杀行为[5]。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今社会,人们不再为衣食无忧而终日奔波。很多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追求“大起大落”的身材,每天都在想尽办法寻找减肥、整形、美容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不断上升的自杀率迫使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进行思考。
学术界对自杀的深入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就社会学而言,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是第一个系统研究自杀的人,他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是第一部研究自杀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有力地驳斥了自然主义、心理学和种族主义对自杀的解释,深刻地指出了自己解释的缺陷,因而无法自圆其说。他认为,自杀与精神状态、自然条件、种族、遗传素质、精神疾病、个人素质、气候变化等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主要涉及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婚姻变故、经济危机、工作变动等。),并将其概括为“自杀的社会性”[6]。涂尔干将自杀作为一个极其严肃的社会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超越了以往单纯的经验归纳或主观想象的研究。但遗憾的是,他只是对与自杀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如降职、失业、离婚等)进行了线性描述。),但并没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自杀的原因给出“彻底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心理学家采用不同于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尤其是致力于精神分析的学者试图从人格特征、无意识、本能、早期经验等领域揭开自杀之谜。奥地利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个体的极端自我攻击。他认为,当个体焦虑、悲伤、抑郁,得不到很好的发泄和释放时,就会采取自我惩罚、自我攻击的形式来分散和转移被压抑的忧虑。在此基础上,他将自杀解释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分别代表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当人格的平衡因破坏倾向而失衡时,个体就会病态,走向自杀或杀人的极端。美国的卡尔?门林格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性冲动总是试图找到一种发泄的方式。当这个出口被堵住时,他会转向自己。当自我发泄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悲剧性的自杀[7]。在我国心理学领域,学者们主要认为自杀是个体人格障碍的结果。当自杀发生时,他们忽略了直接和间接的原因,总是追溯到自杀者患有某种程度的抑郁症这一事实;相反,当有人抑郁时,人们会担心他有一天会走上自杀的危险道路。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死亡本能”的角度来解释自杀。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是合理的,但在实证层面上很难得到证实。因为生命的本质是保持对永恒的追求,也就是活得越久越好。那么,作为一个具有高级理性思维能力的鲜活个体,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面对死亡呢?我们认为自杀源于疼痛,疼痛是生命某一方面被破坏的标志。当生命毁灭的量累积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死亡,所以痛苦的本质就是死亡。失恋是精神痛苦,失业是物质损失带来的身体痛苦,降职是身心双重痛苦。当生活产生痛苦的时候,理性的思考会主导他去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来缓解痛苦。当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摆脱主体的痛苦时,死亡就成了一种选择,于是自杀就发生了。当然,以献身为目的的自杀不在此讨论之列(比如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2月8日在大森湾跳海自杀的陈天华,1905等)。,这样的自杀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改造,即牺牲生物生命来换取社会生命)。
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虽然从哲学角度看自杀,发现自杀源于个体对痛苦的解脱,即死亡对痛苦折磨的释放。然而,从自杀者的遗书和与自杀未遂者的深入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选择自杀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复杂因素。只有解开这些迷惑人心、催人自杀的“死结”,才能唤醒每一个试图自杀的大学生热爱生命、抗拒悲伤、拒绝自杀。
(一)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大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出身“草根”阶层、没有社会关系、负债累累的大学生。因为毕业前夕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所以经常会帮助自己自杀。我国从1977恢复高考到90年代初,高等教育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此期间,只要大学生能顺利毕业,政府会给你安排相应的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9)以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10836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8%。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高校本科招生6617600人,是1998的6.7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不热衷科研的本科生选择考研缓解就业压力,硕士毕业时选择考博,是因为就业岗位与理想岗位差距较大。博士生普遍年龄较大,学术任务较重。如果再加上资金紧张、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他们往往会走向不归路。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生吴某从学校主楼13层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吴医生为什么自杀?他的遗书清楚地表明,“这个世界是一潭死水,我在这里激起不了任何涟漪。一切斗争都面临困难。”他多么希望年迈的母亲“不用给我捡垃圾和破烂,不用在工地上给别人做饭赚钱,不用看别人的眼光。“然而,毕业后的困境让他无力偿还母亲的艰辛。在强烈的自责感驱使下,他选择了以死谢罪。北京邮电大学(BUPT)的吴博士因担心未来而自杀令人痛惜,而刘伟的自杀则是指就业受阻。石家庄大学大三女生刘薇(大专),来自魏县农村。2009年6月23日,她在一个倒垃圾的小池子里淹死了自己。刘维自杀后,留下了654.38+万字的日记。他的日记显示,刘伟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毕业前夕的就业压力,这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8]。目前,我国高校每年有600多万高校毕业生,加上多年的积累,还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待就业。面对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素质差、自我能力差的大学生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学业压力
在对大学生自杀原因的深入探讨和挖掘中,我们发现学业压力(尤其是女生)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原因。许多走进大学大门的“天之骄子”,在接受基础教育12年的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得到老师的肯定、家长的称赞,也受到学生的羡慕,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优越感十分突出。但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群体的“哥白尼式”变化,昔日鹤立鸡群的优秀学生变得不再优秀,成绩一般,于是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落差,萌发了自杀的念头。
另一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管理粗放,要么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要么广泛交友,整天穿梭于不同校区,要么盲目疯狂考证,导致专业缺失,“学科不及格”的红灯频频闪烁。当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发现时,他们充满了悔恨,并认罪至死。2010年3月,Xi安某大学一男生因两次拿不到毕业证而服药自杀。2010年3月28日,南京林业大学一黄姓女生在宿舍上吊自杀。死因与考研压力有关。2010年4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大三女生陈蕾从我校逸夫楼九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21。根据学校的教育档案,到大三结束时,陈蕾仍有60多个学分。大三的时候,陈蕾11所有科目都不及格(两科缺考)[9]。
(三)个人信念偏差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人才,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运行和发展。就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一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理性区分真假,自觉抵制歪理邪说,而不是被社会上一些邪教组织蛊惑。前几年,非法邪教组织利用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初衷传播邪教,使一些是非观念不正确、思想意志薄弱的人陷入消极厌世的泥潭,而被蛊惑受害的人群中也不乏匪夷所思的大学生。
安徽中医学院一名大四女生,大学期间发现结肠脾头部有肿瘤,在安徽省著名肿瘤专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治疗,病情迅速好转。后来有人卖“”给姑娘,鼓吹只要练,肿瘤自然消失,不用吃药,不用做手术,导致姑娘不再吃药,不再练了。当病情恶化,疼痛难忍时,女孩从医院五楼病房自杀。1999年7月4日,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常浩驰在村外堆积树枝,浇上汽油自焚。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吕涛从1997开始练习“”并深深地陷入其中。他于6月1998日凌晨从该校第二教学楼八楼跳下身亡,年仅24岁。由于个人信仰的偏差,大学生在歪理邪说和邪教的诱惑下自杀,是一件很可惜、很可悲、很可叹的事情。
(四)心理素质脆弱
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少部分属于“80后”无论是“90后”还是“8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除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关心和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极为不利。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几乎都是被家人“承包”的,是真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层层呵护的包围下,孩子变得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由于没有(很少)经历挫折,心理素质非常脆弱。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家庭中的实际人口进一步减少,家庭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从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涂尔干指出,“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中,* * *的感情和乡愁不可能很强烈。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强大的传统作为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的纽带。”大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每当遇到挫折时,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这样的大学生很少和同学交流,很难得到同学的真心帮助。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脆弱的心理素质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第四,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突出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使其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敬畏和珍惜生命;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努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生存能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上学,家庭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期间,学校是主要承担者。个人成年后的生活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高等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肩负着实施生命教育的重大责任。但近代以来,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强烈冲击下,高校重理工轻人文,文科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尤其是二战以来。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反映出高校对生命教育价值的低估和漠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个体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是有助于生命健康发展的一切。”[10]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教育的起点是个体生命,终点是生命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爱生命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高校要在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真理、分析自然奥秘、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关爱生命(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点),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使个体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2)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从传统的稳步发展模式(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2016543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及时有效地补充了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率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许多高校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方向,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技能型、操作型课程的比重。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随意删减人文社科课程,严重倾斜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天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任务、追求、价值和使命就是不遗余力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所缺乏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马克思曾在《生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联盟的理想。他认为,人的真正全面发展是指“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11]。就对教育的追求而言,亚里士多德分别与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同等重视体育、德育和智育。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诠释,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追求。就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加强技能和操作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夯实哲学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生命的源头和心灵的深处保障大学生的健康,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
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成熟和半成熟之间,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滞后于生理机能的增长速度。所以波动很大,他们往往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产生情绪和心理变化。此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学习成绩差、失恋等因素叠加,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推手。在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访谈和分析中,发现他们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实现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感,从而减少和降低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和指导,大学生可以正视现实,提高承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保持理性和正确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理想。
提供生活教育课程
课程作为学生系统学习及其过程和安排的主体,不仅是学校实践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跑道”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高等教育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港和台湾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台湾省曾宣布2001为“生命教育年”,大力推进生命教育进课堂、进生活。中国台湾省当局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哲学与生命、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选择、宗教与生命等。,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然而,由于中国大陆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体系也不完善。现有的1280高职院校几乎没有生命教育课程。中国第一本“生命教育”读本诞生于武汉大学,将生命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分开,列为全校通识课程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对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导致学生心理痛苦的9个危险因素中,有8个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学院开设了生命教育必修课,加强了对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我国高校必须提高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加强生命课程的开发,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将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关照到正式的课程和教学过程中。
参考资料:
【1】陈海生,钟子怡。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自杀:一人服毒,一人跳楼[N]。新快报,2012-04-18。
[2]吴继攀,黄昆。10天内南京两名女大学生自杀[EB/OL]。[2012-03-09].
[3]黄永奎,张云军。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转入快车道[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1-35。
[4]王伟鸿。抑郁、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45。
[5]黄军.调查显示重庆17%大学生自杀[EB/OL]。[2012-03-16].
[6]涂尔干。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
【7】卡尔?门林格。人对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8。
[8]杨·。女毕业生死亡日记[N]。南方周末,2009-03-19。
[9]孟洋,姚欢。女大学生自杀:为何生不如死[J]。杜南周刊,2010 (19): 62。
[10]龙春平。对新世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2 (1): 2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3。
生命教育论文的相关文章;
1.生命教育论文
2.浅谈生命教育的命题
3.生命教育相关论文
4.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论文
5.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