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令人着迷的间隔年?
想想看,临近毕业,当别人都在削尖脑袋,找工作,积累实习经验的时候,她默默的收拾行李,转身离开,去了丽江大理,去了布达拉宫朝圣,吹了一瓶青稞酒,用自拍杆拍了照片,叠加滤镜分别发朋友圈和Ins,诗情画意九宫格。
红尘的陪伴,潇潇洒洒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把握青春,啊!
问题是,D小姐可以很轻松的触碰到自己,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触碰到父母。家长们从头到尾都用“MDZZ”的表情回应D小姐的大空档年计划,然后就没了下文。
因为她没钱。
事实上,即使有金主的资金支持,gap year的美好愿景也很容易在知乎上被高票回答,被判死刑——
“朋友,你听说过《应届毕业生招聘制度》吗?
"......"
看完主持人煞费苦心说出来的“大实话”,D小姐更是绝望了,不禁感慨:外国人太酷了,中国否定人性的制度真的是醉了。
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与规则背道而驰。尽管他们接受的应试教育和我们一样艰苦,但这些人勇敢地、任性地沉迷于间隔年。当然,土豪也没什么好说的。贫困生也是靠打工创业去了大理、丽江、布达拉宫。一些高阶选手申请了国际志愿者计划,他们脱胎换骨,成功地用自己的闪光创造了一个人。
你问他们,间隔年是更值得还是更后悔?
说后悔的人——不,后悔的人,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你明白吗,间隔年和很多争议事件一样,是一把没有新意的“双刃剑”,它甚至可能给你第二次生命;如果太差,那就真的很差。没什么好说的。
问题是一些没良心的媒体,为了卖点励志鸡汤,大肆宣扬什么间隔年是拯救世界,煽动了一个又一个人心,脑子一片空白,“一走了之”。
他们甚至不知道间隔年是什么意思。
维基对间隔年的定义是,很多欧美年轻人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选择停止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花一年时间深入体验尽可能丰富多样的人生体验,从中获得正常学习和工作无法提供的经验财富。
重点——间隔年不等于环游世界或大聚会来释放压力和享受生活。
这种文化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当时理想主义和嬉皮士文化催生的一种社会思潮。没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角霍尔顿,大家都知道,就是践行它的鼻祖——这些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仍然失落的一代”,他们是如此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所以他们渴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寻找人生不同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也像D小姐一样执着于间隔年,那就有必要先做个自我诊断,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间隔年——毕竟拿未来的人生赌一年,还是要谨慎的。
首先问问自己,想要Gap的目的是什么?
如前所述,如果间隔年吸引你的只是无忧无虑的旅行,不用朝九晚五的辛苦工作,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放轻松。逃避压力,纵情享乐才是Loser所做的,绝不是Gapper真正的追求。但是打着“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幌子的毕业生,大学四年可能已经是Gap了,只能奉劝一句:
其次,你必须正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间隔年你有能力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吗?
那些指望伸手从父母那里拿到区间资金的同学,请问?你还是个宝宝,gap year不适合你,在你获得Gapper资格之前↓
最后一个问题,今年你打算做什么?
不要急着脱口而出答案。间隔年的计划应该比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更加具体和周到。
比较理想的参考答案是:学之前没时间学的技能,以后没精力完成的事情。
你可以花时间去考取厨师执照,也可以全心全意加入动物保护协会,甚至自学跨学科课程,让你在间歇期后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律。
不要指望在休息时间去做你平时没有意志力去做的事,否则你只会在这个姿势中浪费一整年的时间——
自由来自自律,但自由的代价让自由更加珍贵。
——这是我见过的对gap year最好的评价。
听说过平行世界吗?意思是,你每做一个决定,都会把时间线相同但空间不同的宇宙割裂开来,但由于YOLO的既定事实(你只活一次),如果你想体验不同选择的结果,或者尝试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你就得先停下来。
而你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刻,除了对未知的期待,还有勇气承受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挫败和失望。
可以说,Gap Year是一款专属于勇者的游戏,从这款游戏中胜出的赢家,在这一年里必须付出比正常人生轨迹更多的努力。
幸运的是,并不是只有真正经历过间隔年的人才会有间隔年的精神——哪怕只有一个月,一周,甚至一天,只要有自己改变人生的计划和想法,就不再局限于无尽的枷锁而是放眼远方,用一个停顿把迷茫和消极分隔在身后,以便接下来更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