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的角色介绍

吴·

吴,男,浙江泰顺人,1954,1986年参加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关历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主要是宋代和近代)、中国人口史和移民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元)、东南沿海地区史。

中文名:吴

Mbth:吴淞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54年6月(吴佳年)

职业:教师

毕业生: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代表作:南宋北方移民与社会变迁;中国现代经济地理,9卷;

亲身经历

1954 6月出生于浙江泰顺县罗阳镇。

1982 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

1986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90-1992师从谭启祥院士在职博士生,获博士学位。

1995年5月至今副教授

1999年9月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2月,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

2010 6月5438+00 2月2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2015 12复旦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65438+2006年2月至今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2014.8)。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5-)

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012.6-)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11-)

《历史地理》主编

《温州通史》主编

《中国人文领域》编辑委员会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会长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

获奖记录

独立或排名第一

6月1、1995被评为复旦大学跨世纪人才、百名优秀青年教师。

2.1996凭借个人作品《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获谭启祥龚宇基金优秀青年作品奖二等奖(一等奖缺失)。

3.2002年《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获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光明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

4.2006年8月,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授予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5.《中国现代经济地理》主编获15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6.《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主编获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其他奖项

1,1991作为上海史学界的青年代表,参加了在Xi安召开的首届全国青年史学家学术会议。

2.《中国古都》所属《中国文化历史知识丛书》(任主编)获得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优秀图书奖、第三届畅销书奖1992。

3.合著《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1995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合著《中国移民简史》(1996)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作品三等奖。

5.6卷本《中国移民史》(作为第3卷、第4卷作者)1998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作品奖一等奖,1999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6.合著《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获200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6卷本《中国人口史》(作为第3卷作者)获教育部2003年社会科学优秀作品一等奖,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作品一等奖。

研究计划

独立承担

1,南宋人口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1991年。

2.近700年来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变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研究规划项目,1993。

3.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欧阳修全集》补正,1996。

4.近代以来北方主要港口城市与腹地的经济互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

5.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港口-腹地空间过程与现代现代化研究》。

6.长三角经济地理进程与区域差异,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2008年。

7.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11年。

8.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年。

9.中国旧海关内部刊物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研究项目,2011年。

10,《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

主要参与者

1,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国家历史地图集》,参与审稿,承担了交通地图组部分图纸的编制任务,目前已完成。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文化》已完成。

3.国家教委资助的博士点项目《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已完成。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移民史》已完成。

5.上海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人口史》已完成。

学术交流

曾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省彰化师范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先后参加欧洲17汉学会议(瑞典隆德)、美国地理学家年会(美国西雅图)、东海地名国际研讨会(日本海)、宋与历史国际研讨会(中国台北)、东亚国际交流与中国沿海交通贸易国际研讨会(日本大阪)、纪念晚清中国海关税务总局罗伯特·赫德研讨会(英国伦敦)。

他在浙江1994到1998(合作者:大阪大学德岛滨岛教授),2000年到2004年(合作者:彼得克教授。Bol,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和2006年(合作者:彼得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Bol)。

学术写作

出版学术专著6部,合著、编著多部,内容涉及中国移民与人口史、中国经济史与经济地理、东南沿海地区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部分通俗读物等。

主要代表作品包括: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湾省金文出版社1993。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百年经济之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该书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先后于2014、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国家概况与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主笔,2015年3月出版)。

哈佛大学图书馆收集并未出版的中国旧海关史料,整理并撰写《书目提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79卷,其中199卷出版于2014年9月,80卷出版于2015年9月。

《两唐地理志解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合著,邹一林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学术论文

在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地理科学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1.浙江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科学第8卷第2期1988。

2.重视历史地理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作者合作,《求是》第7期,1993,转载于《中国地理》第4期,人大复印。

3.南宋时期客家的起源,复旦学报,第5期+0995,中国古代史,第65438期+0995,第65438期+02,华东师范大学客家研究,第4期(1997),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

4.唐末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第3期,1996,转载于《NPC》复印本第2期,第1997号。

5.宋代户籍的汇总与发布制度,《历史研究》第4期,1999。

6.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研究》第4期,2001,2002年第2期再版,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历史研究中心编辑,2007年杭州出版,再版415-438页。

7.《港口-腹地的空间过程与中国现代化》,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地理》,NPC复印本,2004年第5期。

8.一座未被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评《中国旧海关》系列丛书第一作者,《历史月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的《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7期。

9.《中国历史前沿》,中国大学选刊,第1卷,第2期。2006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樊如森的合作。

10.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重印2007年第1号。

11.《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经济史》2007年第2期,NPC再版,《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2期。

12.《中国の过去和现在的と历史地理》,Akino _,2008年3月发表于《日本城市文化研究》第10期。

13.《中国现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与绩效》,载《历史月刊》2009年第8期,《地理·NPC复印本》,转载于2009年第1期。

14.从人口为主要驱动力看南宋经济发展的极限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人文》杂志第6期2010人大重印第二期20110。

15.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侯永健合作,地理科学进展,第30卷第6期,第30卷第11。

16.中国开放港口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1843-1949,韩国研究杂志,第26期,2012年2月,第119-142页,韩国汪哲工作中心。吴·。

17.《中国近代口岸开放与贸易的时空考察》,士林,第3期,2013,吴、,转载于《中国近代史》,第10期,《经济史》,第6期,2013。

18.近代中国海关贸易数据摘录的可靠性分析——以各海关年进出口额和直接对外贸易额为例吴、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2013,《经济史》,人大复印,第2期,2014。

《20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革命及其性质》(19),《南国学术》第3期(2014),人大复印的《中国近代史》第3期(2015)。

20.旧海关刊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社会学家,第12期,2015,人大重印,中国近代史,第4期,2015。

21.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和主要通商口岸的变化,《历史大集》第3期,2015,中国近代史转载,NPC抄,2015。

终身努力学习

吴:我努力的人生

我出生在浙江最高的山城泰顺县罗阳镇。罗阳虽然是县城,但在改革开放前,其实只是一个人民公社。大多数居民是农民,他们的生活相对贫困。我出生的时候,父母已经老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当帮忙照顾生病母亲的邻居深夜把我叫醒,告诉我母亲已经离开我的时候,我还在母亲的脚边睡觉。那时候我才8岁。我不知道怎么哭,只是发呆。从此我成了农村五保户,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是住校生。当时生产队很穷,还每年给我提供360斤大米,差不多10年。除此之外,每月2元的房租已经成为我多年来生活费用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因为小学经常吃不饱,长得又小又瘦。

孤儿在书里长大。

8岁是父母最需要爱的时候。每当周末同学放学,面对空荡荡的宿舍,我都沉浸在深深的孤独和凄凉中。还好小学附近有县图书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图书馆很小,书也不多,但报纸架上摊开的报纸杂志深深吸引着我。每个周末下课,我都去县图书馆看报看书。我是县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常客,直到1974参军离开泰顺。

每到寒暑假,我总是去找我唯一的亲人,比我大很多的姐姐,她住在温州。位于五马街的新华书店成了我假期学习的好地方。后来姐夫调到瑞安县新华书店工作,我就在假期从书店门市部到书店仓库看书。

“文革”开始后,学校被关闭。在人妖颠倒的那一天,阅读成了我下班后的全部乐趣。白天不管多累,晚饭后总是习惯在县图书馆看书看报。去供销社废品收购站找书。每次发现一本,我都视若珍宝,买回来看。冬天,邻居家的男孩一个人看中了我家,那是打牌赌博的最佳场所。我反复叫门,充耳不闻,把门转开,继续看自己的书。

我一直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那时,中国开始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每当与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时,报纸都要刊登有关这个国家的信息。我把从这些报纸上抄来的资料和在废品收购站找到的地理书上的资料结合起来,编了各国的地理,把所有的自然、经济、政治情况都作了简要的说明。此外,还把中国各省的市、县、镇的名称,以及报刊上出现的大厂名称,都抄下来,编成文字。逐句背诵《宋三百首》,模仿格律,试着写词。除此之外,介绍各国历史的书籍,政治、经济、哲学的教科书,中医的书籍,只要找到都会浏览、阅读。虽然我兴趣广泛,但那时候没有书看,找到什么就看什么。

1974我应征入伍,来到大兴安岭当铁道兵。在建筑公司的第一年,忙碌辛苦的工作和培训,加上书籍的匮乏,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看报纸。第二年,我有幸被调到了老师办公室,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在朋友的帮助下,我阅读了《第三帝国的兴亡》、《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等文学名著,以及关于文学创作的书籍。

书籍和报纸向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一个个积极向上的人都成了我的朋友。我体会到了书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以及人生的方向,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各科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一直担任年级学习委员。再加上学校老师、村干部、好邻居的关心,虽然生活那么艰难,道路那么坎坷,但我总是自信地成长。我没有因为自己是孤儿而自卑或自暴自弃,没有因为曲折而迷失方向,没有形成孤僻的性格。

命运在书中改变。

读书陪伴我成长,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之所以能从基层公司调到分部,除了工作努力,主要靠的是我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给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78,全师集中六七百名军人考生进行培训,参加全国统考。只有两个考上了本科,我是其中之一。我只有初二学历,如果没有多年的阅读积累,肯定不在这两者之列。

我本科就读的东北师范大学是全国知名的师范大学,历史系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教授和学术界的新秀。他们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当时东北师范大学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人因为“文革”辍学。大家都承受了疏于学习的痛苦,努力学习。

1982,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报考了杭州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准备成为陈乔一老师的研究生。然而,由于外语入学考试不及格,他被总政治部分配到Xi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在陈巧仪先生多次来信的鼓励下,第二年我再次报考了历史地理专业。当时只有复旦大学的邹一林老师报名这个专业,20多人报名。我有幸被录取,开始进入这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江南名校。

入学不久,我就考虑了研究方向。我觉得,生活中,要先吃饭穿衣,经济是第一位的,所以学习经济。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我对南方经济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决定从宋朝开始。全国太大,所以要选一个地区,江南研究者太多,东南沿海丘陵很少,所以选择宋代东南沿海丘陵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课题。没想到,这个选择居然是多年研究宋史的开始。我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但是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学的东西还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上了复旦之后更加努力。当时历史地理研究所只有五六个研究生,借书也没有限制。我经常带着旅行包去借书,看了很多书。我也喜欢在学校的文科报阅览室看杂志,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开始,到最后一个书架的最后一本书结束。不管怎样,我拿起又放下。当我看到有趣的东西时,我会坐下来仔细阅读。这种漫无目的、非专业的阅读,其实是有利于开阔视野和学科综合的。谭启祥先生在答辩硕士论文《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向我提问的是明代而不是宋代。我从容回答,得到了老先生的青睐,当时评价论文“优秀”。此后,我研究唐朝进入宋朝。从古到今,我的视野和思维依然宽广,或许得益于这种阅读习惯。

到目前为止,阅读仍然是我的第一兴趣和快乐。一天不学习,不写几个字,就难受。积累至今,存了满满一本书的学习。我也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写书人,我写了十本关于余本历史和历史地理的书。也许是受我的影响,我的双胞胎孩子从小也喜欢读书。我给他们的最多的礼物是书。每当我去书店,我也带着它们。他们寻找他们喜欢的书,我寻找我需要的书。久而久之,他们的书越来越多,学习兴趣与日俱增。正因如此,他们从小学习意识都很好,学习成绩也很好,最后都考上了好大学。我儿子特别好学,文科理科,天地历史地理。几乎没有不读的书,他的成绩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前,他被美国常春藤名校和达特茅斯学院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通过亲身经历,我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知识;什么都可以喜欢,读书应该是你首先喜欢的。财富更需要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自然会给人带来财富。在古代农业社会,聪明人靠“耕读”为生,即边种田边读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缺一不可。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追求知识是人生的第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