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没有人在工作数量上增长很快。社会目前如何运转?
今年一季度,全行业应届毕业生需求同比下降4.5%,是近年来最惨淡的春招。与一季度15%-30%的优化比例不谋而合,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2年可能是应届毕业生最难找工作的一年。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杨力参加的另一场校招结束了,他却空手而归。“985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经验丰富”,在往年,任何一个都足以撬开大厂高薪的大门。但不是今年。“企业在萎缩,薪酬在降低。我们边走边看吧。”一种失望感在杨丽心中蔓延。有失望的人,更有绝望的人。语文硕士吴梅经历了20多次的校招,投递了100多份简历。但是,没有回复。他们本打算用文凭增加竞争力,却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毕业季和裁员潮。这背后是20年扩招引发的1076万应届毕业生就业潮。
2012年4月,教育部明确规定“今后公办高校招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了一声,却无法停止狂奔。随后几年,大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从2000年到2022年,从95万到654.38+00.76万,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创历史新高,累计约654.38+25亿高校毕业生,接近日本总人口。他们中有扎根当地的儿子,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预测,2021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万。考虑到疫情的屏障,未来这个数字还会大概率增加。随着供应的急剧增加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忍不住效仿——继续深造。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457万人,比2021净增80万人,同比增速超过21%。
研究生扩招相当于给劳动力创造了两年多的缓冲期。但两年后,研究生又要面对社会,也逃不过就业大潮的席卷。
然而,火热的劳动力供给被需求方的一盘冷水惊醒。这主要是由于几个关键行业的萎缩。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房地产进入了“黑铁”时代。
房地产是高度关联的,每个楼盘背后都有一大堆跟着吃饭的人。水龙头一灭,楼房、装修、建材,包括家电也暗了下来。仅恒大一家就拖垮了30多家上市公司,为其承建的南通三建更是直接爽。
然而,在一些工商业不发达、完全依靠房地产维持财政的四五线城市,公务员已无力支付工资...教育培训行业持续出清,容纳的岗位数量直线下降。据BOSS直聘统计,2022年春季,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岗位规模缩水超过30%。“公司都快倒闭了,还能招什么人?”一位从业者抱怨道。
一向强势的互联网巨头已经疲惫不堪。
BOSS直聘研究院《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趋势观察》显示,春招旺季以来,互联网行业招聘规模同比增长13%,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点。
再看一季度,互联网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量同比减少1.78%。全行业应届毕业生招聘岗位同比减少4.5%。数千万应届毕业生,面临招聘萎缩的困境。但实际上,可能更糟。据不完全统计,小米今年招聘了65438+万+个职位,字节跳动6000+个职位,腾讯8000+个职位,美团65438+万+个职位,JD.COM 2万个职位...但这只是描述了企业的名义需求,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需求变化。
据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官方微信统计,20265438年7月至2022年3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Aauto快消、百度、JD.COM、网易、微博、米乐、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招聘人数为29.59万人。但如果扣除离职总人数21.68万,12家互联网公司的净增就业人数仅为79654.38+0.08万。
校招不会永远,新生也不会一直有“绿色通道”。有经验的失业人员最终将与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同台竞技,从而彻底卷起就业市场。裁员是无奈之举,大厂也有自己的苦衷。
从2021年2月6日中国金龙指数(HXC)高点算起,280只中概股平均跌幅超过60%,66只中概股跌幅超过90%。罪魁祸首是美国外国公司责任法案。
与此同时,国内的反垄断也在重塑这个行业。国内外市场监管引发市场动荡,企业势必经历剧烈阵痛甚至恐慌。相信阿里、滴滴、美团都深有感触。2月21日,一条“腾讯又被锤了,而且是重锤”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大家都没有等到真正的锤子,但是这个消息本身却成了市场上最大的锤子。当日,腾讯股价恐慌下跌5.23%。腾讯集团公关部无奈指责:“谣言的穿透力往往强大到无法想象。”在股市的外衣下,大厂的“理子”也日渐单薄。大头厂,阿里净利润减半,JD.COM、美团也成了亏损...
就业关系到大局稳定。为了保就业、保民生,政策层面动作迅速。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市场主体成为保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小微市场主体,税收减免、融资支持、保费减免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企业中得到了真正的运用。
预计每年退税减税2.5万亿元,失业保险基金6543.8+000亿元用于支持就业稳定和培训...“生动的数字让市场更有底气创造就业机会,国家走到前面来。202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国企连续两年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国企扮演了保护者的角色。
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万人(31.200),同比增长21%。校招比例也从2019年的42.02%上升到2022年的67.3%。
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极端手段。
3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走访企业促进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书记(校长、院长)每年走访企业不少于100家。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校长进入企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引进人才,也是为了摸清企业的招聘需求,从长远来看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短期来看,校长刷脸效果有限。一位高职院校的校长反馈,“我去了几家企业,企业的领导都很客气很热情,但是真的没有工作。”
甚至创业也被再次提及。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发布的《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公告》,从税收优惠、担保贷款、资金支持等方面全面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在杭州、天津等地,一系列更为细化的创业扶持政策也浮出水面。
经历了招聘中的种种坎坷,毕业生们变得清醒了:国企的招聘名额不可能永远存在;公务员扩招,但招生比例更高;互联网在换鸟,但不会开绿灯;环保创业目前的成功率不会太高...
社会上确实有结构性的就业机会,但只留给有准备的一小部分人,包括毕业生。
需求冷淡,供给却创新高。2022年,我国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6万人。大多数劳动者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供需失衡是表象,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才是问题根源。
很多HR反馈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很多企业招不到人。2021应届毕业生中,人文社科占51.5%,高于理工科。现实中,无论5G、AI、metacosmic技术还是传统制造业,理工科学生都倾向于这样做。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科匹配的问题,还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很多毕业生有专业却没有:学中文的写不好,学会计的看不懂报表,学经济学的连供求分析都不会。不合理的薪酬结构加剧了这种不匹配。日前,中国青年报对679名大学生形成了5244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最有前景的行业依次是互联网IT、娱乐、教育。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报告》也显示,IT/互联网最受期待,其次是房地产/建筑、娱乐传媒和金融。
但现实中,需求最大的还是制造业。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21第三季度,中国100个就业岗位中,有58个与制造业相关。到2025年,国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缺口率高达48%。
广东顺德一家电器零配件老板一直在忙着招人。“去年走了50人,今年只招了20人,加薪10%还是没人来。大家都不爱进厂,都去送外卖。”制造业没有吸引力是有原因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在18个行业大类中,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技术服务业(177544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9851元)”和”。
低薪让传统制造业失去了市场吸引力,也造成了行业的人荒。
打破这些不匹配不会一蹴而就。拥抱这一波数字产业改革,才是求职者真正的机会。
高端制造业的“大机遇”
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最新就业市场趋势观察,2022年春季,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工业自动化等高端制造业用工需求激增,同比增幅超过40%。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一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显示,在48个行业中,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行业平均薪酬排名第7位,分别为11、17和20位,平均薪酬分别为118。
随着“产业+互联网”战略的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薪酬较上季度增长1.3%,同期互联网和游戏行业薪酬分别下降2.5%和8.7%。
比亚迪去年在济南设厂,之后就开始了热招。“现在每天都有200多个电话咨询,每天能收到两三百份简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比亚迪已经与100人签订了劳动合同。高薪养廉,人才需求旺盛,政策支持有力,以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产业新势力正在成为最强的人才储备库。
在“十四五”规划中,科技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将构建全新的经济业态,推动形成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这是数百万毕业生的新机会、新出路和新目的地。
教育部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我国近六成毕业生选择了与专业关系不大或无关的工作。在移动互联网和全民学习的浪潮下,跨专业就业只会越来越容易。
换句话说,即使学科发展跟不上工业化进程,劳动力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使自己专业化。
但从源头上说,要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是要从教育教学入手。教育部门尤其要加快产学研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社会需求、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问题。
2019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招生规模1万人。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设。
然而,教育层面的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
在关键时期,所有市场主体都不能躺平。
员工要降低期望值,哪怕工资再低,工作再辛苦,也要先努力;政府应该考虑给企业更宽松的就业和劳动政策,减轻企业的用工负担和风险,让企业更愿意雇人,更敢于雇人;企业也要把握低谷期“招才”的机会...
所以* * *渡过难关,还是可以完成保就业、保民生、保经济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