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五分析题答题技巧。详细一点
第一步:看完题,回到材料分析,看看涉及到哪些理论和知识点,把它们都写下来,只要是相关的,不确定是否相关的就写,因为写多了不会扣分,写少了会扣分。理论之间可以用a,b,c。其实我们要记住的就是这些理论和原理。我们知道政治理论实际上很短,尤其是马哲和马静的部分。比如说到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理论,我们只需要写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仅此而已。当然也可以用一些连词来连接理论,这样用词就不会很生硬。比如“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知道”“等等。
第二步:你已经写完了所涉及的理论和原理。恭喜你,这个问题你一般能拿到差不多一半的分数。这个时候,你就是联系的材料。记住,材料是给你分析的。不管题目是否要求你跟着材料走,这一步你都必须做到。第二步,用材料中的内容重复第一步写的理论和原理,也根据需要做适当的处理。第二步之后,你可以得到70%和80%的分数。
第三步:结合实际,结合自己的话重新讨论,完成回答。有些问题本来就要求结合实际,不用问也能做到。第三步其实是个人发力的事情,有一到两成的分数。这三步完成,应该就是一个完美的答案了。不漏知识点的话,可以得八分以上。如果字迹清晰连贯,可能就是满分。
我们以最新的真题为例
题目要求: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3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有一次,朝廷大员倪洵和李炎都头疼发烧,一起去请华佗治病。华佗仔细看了色,摸了脉,开了两个不同的药方,一个给倪洵,一个给李炎。他们不明白:我们两个都患有同样的症状,但为什么我们开出不同的处方?华佗是不是搞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求教。华佗解释:倪洵的病是吃多了引起的。如果他病了,就要吃泻药,拉肚子就好了。李燕的病是由感冒引起的。如果他在外面生病了,他应该吃药来缓解表面症状。风寒之邪出汗就好了,他的头疼也就好了。你们的症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要不同。两人跪倒在地,回到家,各自把药煮了服下,很快都好了。
中医是中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华佗头痛发热对症下药的故事,强调辩证施治,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1)指出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分析其内涵。(6分)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答案要点:
(1)华佗《对症下药》故事中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因果、现象、本质。原因和结果是一对揭示事物发生顺序和相互制约的范畴,它们揭示和反映了事物被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生病、暴饮暴食、感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不同的原因,同样的结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达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华佗通过看色、把脉,知道了他们发烧的不同原因,开出了不同的药方。(6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是矛盾的特殊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以及每个矛盾在各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华佗下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分清现象和本质、因果的区别和联系。(4分)
释义(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因果、现象和本质,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2)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出自《三国志·华佗传》。
(3)第一个问题用演绎分析法回答。一是回答了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也可以回答因果关系的多样性,如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不同果,同因不同果。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华佗就医的故事。
第二个问题首先回答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35.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城乡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一般认为,当CPI涨幅大于3%时,就会出现通胀压力。PPI(生产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材料2
中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率从2003年的10%上升,2006年超过11%,2007年达到11.9%。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可能由快速转向过热。2007年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调控任务是:“防止经济快速增长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2008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国内许多外向型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出口持续下滑。上半年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半年上涨7.9%,这说明“防过热”有成效,但物价高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放在突出位置,即“一保一控”。财政部等部门宣布,从2008年8月6日起,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8月初,央行调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从9月16起下调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流动性短缺等问题。
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五年多来首次低于10%。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国内经济下行风险逐步加大。中国经济从持续升温转为降温。165438+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宣布了刺激内需的十项新措施,释放了“保增长”的强烈信号。4万亿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将是最直接的。65438年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下大力气保增长,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来源:财政部网站、新浪财经网等。
请回答:
(1)CPI和PPI的走势和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哪些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6分)
答案要点:
(1)CPI和PPI的线性上涨,说明通胀压力在逐渐加大,经济增长有由快转过热的趋势。CPI和PPI的快速回落,说明有由通胀转为通缩的风险,国内经济下行风险逐渐加大。(2分)CPI一路上涨的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胀预期是物价持续上涨的最关键因素。CPI和PPI下降的原因:国家“两防”调控政策初见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分)
(2)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势下采取了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趋于过热时,应采取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2)在经济出现下行风险、CPI指数仍处于高位时,政府及时对税收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信贷规模、信贷方向等进行调整,以保增长、控物价。(2)当物价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时,政府采取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内需、提高就业水平等财政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样的政策选择和组合以及调控政策的及时变化,体现了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预见性、及时性和灵活性。(2分)
解读本题,考察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常见考点。作为一个分析性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回答了2007-2008年由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从“两防”(防通胀、防过热)到“稳字当头”的变化。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回答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总之,2007年,我们主要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8年,面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我们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5(1).材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题,但当经济全球化正以强劲的力量扩展其触角时,却遭遇了美国华尔街演绎的国际金融海啸。显然,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造成了美国生病,全世界吃药的局面。
摘自参考消息2008+00.438+05。
国际金融危机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的演讲。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如何看待国际金融海啸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
(2)阐述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答案要点:
(1)最近的国际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经济有双重影响。其积极效应表现在:①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和资源优势互补;(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3)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4)有利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同性问题。其负面影响表现为:①经济全球化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负面功能扩展到了全球,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的周期性波动和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爆发。(2)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的动机和目的扩大到了全世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能实现利润最大化。(3)经济全球化将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大到全世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霸权构成新的威胁,损害其主权和正常的经济发展。(4)经济全球化将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全球,加剧了贫富差距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而否定它,也不能因为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而反对它。中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也会使合作伙伴受益,实现互利共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中国要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开展经济互助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包容、共赢的方向发展。
3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请回答:
(1)运用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阐述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您认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该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答案要点:
(1)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通过两个范畴之间及其内在的交换,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和规律,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社会主义生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就必须首先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又好又快”,简单来说就是在好中求快,在优中求进,坚持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先,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条件是比例协调和结构优化。过去我们曾经强调“又快又好”,现在我们把“好”放在了“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语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意义重大。又好又快是在探索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是:①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合理性和协调性;(2)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④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总之,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党中央提出的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措施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3.材料
2007年夏天以来,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并引发了美国和国际社会的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从局部蔓延到全球,从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请回答:
(1)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2)国际社会如何应对?
(3)我国政府的有效措施。
答案要点:
(1)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金融监管缺失。但最根本的原因或根源还是资本对高额利润的追求,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消费领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相对降低的矛盾,特别是房地产的无限扩张与普通民众收入相对降低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达到尖锐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2)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恢复市场信心,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散。主要发达经济体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实施有利于本国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稳定本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维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为稳定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创造必要条件。
(3)中国政府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等重大举措,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矛盾是普遍的,但矛盾的性质根据事物的性质而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着根本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样的矛盾不能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只能靠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相反,它们不是对立的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性质和情况上都与旧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但是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相容矛盾的情况,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容矛盾的情况。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看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一大段话,我现在就不重复了。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深入具体的研究。但从20多年的实践来看,这个提法比其他提法更合适。至于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即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因为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是我们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摘自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
(1)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6分)
(2)邓小平“深入具体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理论成果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历史背景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促使中国* * *产党回答了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国内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后矛盾很多。(2分)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它不同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来解决。这一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分)
(2)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并在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一矛盾。(4分)
解读(1)1957 2月,针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矛盾是普遍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是非对抗性的,不是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解决。即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的首次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2)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特别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应该通过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来解决。邓小平对此做了进一步完善,注重把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统一起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