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重要吗?对孩子以后上学有影响吗?
使用native place的频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尤其是年轻人,不太关注。他们普遍误以为籍贯是居住地或出生地。按照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籍贯是祖籍的一种表达。近代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人口迁移。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籍贯,或者忘记了自己的籍贯,所以只是把父母的户籍所在地作为自己的籍贯,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
户籍地是指18周岁以前的中国籍公民的户籍所在地,即出生地(按最新的地域划分)或居住地,不是父亲或母亲的户籍所在地,也不是祖父母的户籍所在地。而“祖籍”要追溯到哪一代,一般是曾祖父。比如张三之前的户口在四川,出生地在湖北,祖籍(曾祖父母及以上)在湖南。现在他的户口从四川迁到了北京。确切地说,他的籍贯是湖南。常用XXX人,其中XXX指某人的籍贯,而不是他的户籍所在地,如“湖南人”,指某人的籍贯是湖南,而不是他的户籍所在地是湖南。
如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闽派代表人物朱,生于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国民党为了“剿* * *”,把婺源从安徽调到江西,1947年调到安徽,1949年解放后调到江西省。朱从唐代到南宋的父系,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原为安徽),生于南涧州,祖籍南涧州尤溪(今南平),今属福建尤溪县)。其父朱松、宋宣和为福建政和县令,侨居建阳(今福建)后迁居考亭。年轻时听从父亲之命,师从刘子颢等人,随母亲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留学生居住在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今武夷山市南平市至建溪)。朱的例子非常适合解决在近代大量人口频繁迁徙的情况下,如何填写籍贯的问题:朱虽生于南涧府尤溪县,后迁居简阳,但其从唐代到南宋的祖籍都在婺源,所以朱的籍贯是徽州婺源,即朱是南宋徽州婺源人。
根据公安部[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其祖父(包括上述祖先)的居住地;如祖父去世,填写祖父去世时户口所在地;如祖父未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填写祖父应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如果其祖父迁移户籍,籍贯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