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人物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从内蒙古阴山现存的岩画和彩陶文化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高度概括的抽象人物和钢笔的应用轨迹,人们已经开始用类似画笔的工具来绘制和记录古代生活。战国时期的帛画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画。就绘画方法而言,中国画以墨线勾出轮廓,以线条为框架的构图因素已经初具规模。中国画以民族基本哲学为基础,把握“阴阳”和“气聚”的规律,用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达宇宙变化的节奏,确立线条造型的美学理念。

张桂枝工笔人物画赏析

东晋时期人物画的发展日趋成熟。顾恺之就是代表大师,他的传世本《罪书》《女史图录》是一部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手卷,也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以人物为题材的卷轴画。作品重在刻画人物的神态。相传顾恺之画的人物范围很广或者几年都没有画龙点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他们回答说,“四体美”与美无关,是生动形象的。他的“思奇”思想为后人解决形与神的关系树立了榜样。顾恺之用线把往事从粗犷、简单发展到醇厚、婉约,像“背后的浮云”“地上的流水”一样流畅伸展。古有四妙法,用于妇女史的收集和妇女仁智的收集,如“春蚕吐丝”和“连紧,循环过度,易调,风趋向电疾”;色彩只求“感染人物外貌,以浓艳点缀,不求藻饰。”

唐代人物画达到顶峰,严继承顾恺之,与气势磅礴的气势融为一体,奠定了初唐工笔人物画的风格。颜的《黥布图》记载了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特使陆东赞求亲的史实。颜擅长描写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画面旨在刻意表现婚礼、宴会等重要场景,但采用了聚焦的方式突出主体,放大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唐太宗威严慈祥,庄严安详,陆东赞脸上风霜满面,睿智干练,对唐太宗的崇敬溢于言表。红色使者和白色随从的眼神和表情的刻画也极其精彩。主仆关系让人一目了然,道具和人物的等级结构穿插的非常恰当。颜也是色彩大师。画面以黑、白、红、绿为基调,全面概括;利用色彩的对比和反差,和谐的剧情氛围和人物组合的内在节奏相得益彰。

张轩开创了工笔人物画的多彩风格。《虢国夫人尤春图》描绘了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骑马春游的情景。画中的女性形象丰满,动感,舒缓,优雅,“善于接纳,冷漠,甜美,真诚,皮肤柔软细腻,骨骼匀称”。这是盛唐“奇人”的塑造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要求。横向展开的构图和高低不平的起伏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为了突出主要表现对象郭夫人,张璇独创并有意将郭夫人、男监、老年妇女和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整幅作品的张力纤细而富有弹性,肌理处理注重丝绸的质感,色彩鲜艳明亮,春意盎然。

唐玄宗吴道子因其对人物线描的独特审美趣味,被称为“吴家风”,影响了当时的画风。从送子天王图身上,不难看出他的笔下充满了跌宕起伏、曲折、褶皱和笔触,气势浑厚。“其气势浑圆,衣纹飘逸传神”,素有“五代当风”之称。或似兰叶或似莼菜条,线条粗细随造型和线条走向的起伏而变化,生动流畅,节奏感强。焦墨是用来越线的,叫“吴庄”。略淡而绘于墨痕,色彩丰富淡雅。这幅画中,尤其是画面的最后,神坐在中央,兰花叶画线的中央,转折处微微侧着,像风一样。净饭王的宝贝是用铁线描勾勒出来的,相当有力度,转折明显。他们的气质和不同的心理变化生动而饱满。吴道子画的手“有胡子,飞几脚。”。发根生肉,比别人更厉害。一千多年来,他们被称为“画圣”。

韩沃以画鞍马人物而闻名。作品有《夜白》、《牧马人》。《牧马图》这幅画简洁,构图琐碎,没有描绘场景和周围环境。作品中两匹马和一个人组成的画面结构突出生动。不过在细节的描述中,还是能看出韩沃的良苦用心。画面中没有更多的色彩,所以画家专心致志地用墨水画画面,一层一层地渲染,很有讲究。关戴的黑帽和他面前的黑马被渲染得厚重通透,不呆板,马的俊朗身材用铁线描表现,人物的造型用对比线条加粗,手臂上有蓬松的胡须和毛发。此外,对人物服装图案的虚实处理,使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凸显出来。作为杰出的鞍马画家,韩沃注重写生,常以马厩中的马为“师”,对解剖结构的准确把握是前所未有的。

周舫是唐代伟大的人物画家,尤其擅长仕女画。《簪花仕女图》描绘了龚燕仕女从容撤离的精神。周舫抓住了龚燕女性“丰满、优雅、优美”的身体特征。随着对神形的把握,形体在行走过程中身体曲线的微妙变化和仕女们慵懒无聊的心态魅力被形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用神来表现形体和造型手法形象化的典型。周舫的笔苍劲而细长,用铁丝勾勒,柔软而富有弹性。色彩明丽,对质感的描述非常贴切:纱衫轻盈透明,皮肤丰满白皙,容光焕发,羽毛轻盈,头饰闪亮。周舫设色技法多样,常采用多层烘染、盖染、合分染、以色为线,开创了工笔人物画的新风格。

韩熙载的《夜宴图》是五部代表作中的代表作。作者顾受其已故主子李煜之命,潜入韩熙载府邸,偷偷画出了韩熙载政治失意、无意为官、荒淫无度、纵欲无度的故事。韩熙载的《夜宴图》是一幅叙事性的画面,以听歌、观舞、休息、游玩、宴饮等五个场景,抓住了众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被大面积的黑色包围,整幅画显得沉闷压抑,似乎让人感受到韩熙载长期沉迷、麻木不仁的外表下隐藏的内心紧张。整个画面的构图是用曲线铺砌,用屏风和椅子隔开,起到了把不同的场景分割成单独的篇章,又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的效果。古在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上也是独树一帜。线条工整细腻,直中有折,铁中有弯,丝中有柔,和谐一致。冷艳,色彩斑斓,达到了极致,色彩的排列对称,凝重而有染,色彩淡雅,变化自然,节奏反复,是课余工笔人物画的典范。对灯具蜡烛、乐器、窗帘、床椅、桌屏等道具的生动刻画,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关修擅长制作罗汉像。《罗汉图》具有肖像画的特点,形象极其夸张、古怪、奇特,头部多以浓眉大眼造型,突破了晋唐佛教雕塑的基本模式。关修声称,他所画的罗汉怪像的来源是“梦中所见”。事实上,当时西域僧人传入中国,大量引进印度佛教画像,拓展了画家的想象空间。关修奇形怪状的罗汉,宋代时评价很高,《宣和花谱》上写道:“罗汉望古而野,世绝,眉阔目深,鼻大;还是巨桑手稿,如果是外星人,那就太震撼了。”关修的绘画技巧受到颜、吴道子、周舫和韦赤仪的影响,在莫高窟的晚唐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绘画风格。《罗汉图》是以人物的情态魅力和骨骼形象的内在表达为根本的造型手段。外观怪异,但对内部结构的把握严谨扎实。它在绘画史上有着独特的成就,对明清时期的丁、陈洪绶、海尚,乃至现代人物画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八十七神仙卷是宋代道教和佛教人物画的代表作,佚名。整个画面采用长卷构图来表现主题,场面宏大饱满,排列的人物以层叠陈设的形式处理得顶天立地,层次交错。用铁线描和游四妙反复表现长而流畅的线条,是画面造型表现方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向后飘动的衣裙增强了画面的方向性,潇洒地飘在挥之不去的云雾中。从视觉角度来看,画家为了避免作品中人物的单一走向,在众多的直人组合中插入几个逆反的人物,以加强人物群体之间的联系。仙人手持的仙瓶、团扇等器物刻画精美,为画面增添了装饰感。从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线描的表现力,穿插技巧的组合,线描的节奏。

张桂枝工笔人物画赏析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元代道教和佛教壁画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永乐宫壁画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由无极门、三清殿、春阳门、重阳殿四部分组成,其中三清殿壁画《袁超图》最为壮观。整个人物共有286人,所画的八个主像都是加冕的皇帝。在每个主像的旁边,主像周围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神,呈三四层排列。在元代的雄伟行列中,画家们深入刻画了每个人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主像庄严肃穆,武士威武雄健,玉女温雅娇艳,真人感人肺腑。要把握大场景中的人物,画家们巧妙地采用互动、静心的手法,利用画面中的人物倾听、环顾、转身、交谈,使整幅画融为一体。壁画笔法工整,线条工整,色彩绚丽,富有浓郁的装饰趣味。为了突出袖子、流苏、花苞等,画中充满了浓重的色彩线条,还经常运用叠金粉的手法,增加体积厚度和质感,使画面丰富而高贵。永乐宫壁画既延续了唐宋壁画的传统技法,又开辟了明清壁画的新途径。

明末曾鲸在人物画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的肖像,如张、王世民、葛占福和,都是具象写实肖像,强调人物的面部结构和凹凸特征。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来华传教,带来的圣母、耶稣的写实画风与中国传统的以线描为主,略加渲染的肖像画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曾鲸等画家的审美需求。曾鲸所作的肖像画,透露出将西方造型元素融入传统绘画技法,形成新风格的要求。曾鲸画像讲究墨骨,根据人物面部结构的内在本质,层层渲染。不强调线条因素,立体刻画五官,在跌宕起伏中刻画出人物的表情。沈宗谦在《芥子船上作画》中提出:“须与曾派等前代大师细细把玩,然后暂把笔离面,勾勒擦拭,用得恰到好处。有轻有重,做得恰到好处。”曾鲸的人物画方法,又称“博派”,开创了人物画的新格局,一直影响到清代。

明代最有创造力的人物画家应该是陈洪绶。他致力于研究晋唐宋元以来各流派的风格,线条细长,转折性强,造型以自然形态为主。晚年用笔转为苍劲,线条强调石味,色彩有重有轻。人物的服装线条圆润细腻,他“让”宽大的袍袖在人物腰牌合拢后优雅地舒展,而装饰感极强的线条的运用又反过来增强了这种造型语言的节奏感。人物夸张变形,个性鲜明,人物表情含蓄于怪诞之中。

任伯年是众多海洋画家中的佼佼者。《神仙过生日》是任伯年人物画的代表作。这是一个巨大的12泥塑通景屏。* * *描绘了46个不朽的人物* * *去参加太后的寿宴。为了营造画面氛围,表现神仙过生日的天界,任伯年的想象力非同一般。他安排各路神仙陆、空、海赴宴,场面宏大。画家将人物分为五块,每组人物互相照应,疏密有致,错落有致。构图以重叠的方式展开,活泼灵动,树木、花卉、鸟类、岩石、建筑、海水、云朵穿插其间,画面显得丰富统一。任伯年的色彩明丽生动,朱砂、石青、石绿重彩轻染于泥画地面,整幅画面金碧辉煌。

鸦片战争后,上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教堂的绘画风格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通景屏《庆祝神仙生日》的烙印,着色方法受到水彩画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像任伯年这样一批高瞻远瞩的画家的不懈努力,才奠定了中国现代工笔画发展的坚实基础。

清末民初,人物画衰落,工笔人物画也随之萎缩。“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冲击似乎并没有改善中国画。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走出国门,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寻求新的出路。

建国以来,徐悲鸿倡导将素描融入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指导思想给画家注入了新的血液。工笔人物画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冲击后,又有了复兴和繁荣。它从传统中汲取了智慧,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了素材,从外国绘画的精华中汲取了养分。特别是现代教学理念在中国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振兴中国人物画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