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考研需要注意什么?

万事开头难,对于零基础的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不知道从何下手真的很麻烦。希望刚开始为此复习的20位研究生,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他们不开心为什么还要去争取考研?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态度,找到正确的方式,然后继续自己的旅程!

在职考研党,跨考生,极度偏科英语和政治的考生,都可以称为“零基础”考生。由于对知识点极度陌生,往往会觉得自己知识欠缺太多,害怕跟不上普通考生。但是一个人考研和零基础没有直接关系。早点开始认真准备就好,傻等一会儿的担心一天一天没用!

对于常规的备考之旅,我们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基础——强化——冲刺——考前,环环相扣,层层递减。此时此刻,是基础阶段学习的最佳时机,无论是对整个备考复习还是零基础考生都非常重要。要知道,只有在这个阶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自己能够迈出第一步,为后续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到复习,不能回避一个关键词:效率。面对众多的学科和繁杂的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复习效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每个阶段的复习过程、心理状态乃至考场的核心竞争力。

考研如何保证高效复习

第一,保持心态平稳,积极自信。

心态决定行为,主动决定行动。确保自己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积极的状态,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能量,爆发出旺盛的自信和热情,才能保证步伐稳健。有状态不好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和纠结。这些是审查过程中的正常周期特征。冷静下来,适度放松,调整好自己就好。时光飞逝,不要把所有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无所畏惧的自我纠结中。心态稳定是第一位的。

第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大家不要盲目跟风,要摸索实验,尽量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固化下来。在此,我建议以下三点,供大家参考。

●定点分科交替复习:从宏观上看,大家在复习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注意学科的协调,类似于文理交替。尽量避免连续两个多小时专注于同一主题。原因很简单,人脑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左右脑交替使用有利于缓解疲劳。如果长时间阅读、理解或分析同一主题,很容易导致倦怠、困倦,注意力和理解力下降。即使坚持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协调利弊,密切关注劣势:毋庸置疑,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分配。分配的原则很简单:迎难而上。你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你觉得头疼、困难、烦躁的模块内容上。相反,对于你觉得舒服的内容,你应该适当减少能量分配。在此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寄希望于用所谓的优势链接来填充劣势模块,这样效率极低,结果极差。所以一定要正视困难,重视薄弱环节的跟进,直到能够把所有的恐惧都转化为舒适的积极心态,从而避免短板效应。

●正视自己,克制缺点:漫长的复习备课阶段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场攻坚战,极其考验我们的体力、精力、耐力等综合因素。一般在备考初期,每个人都能保证积极的个人状态,但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开始表现出不良行为,比如喜欢玩手机,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坐不住等...对此,同学们一定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合理分析自己。冷静是考研最有效的补药。这个词看似不着边际,其实有三层意思:在进步落后的时候不要急躁;提前的不要掉以轻心;被表扬,不要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三种情况也是法学学生遇到过的,这也是为什么法学研究院配备了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学生站稳脚跟,陪伴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并坚持到最后,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不要强迫自己跟随别人的脚步,从容走自己的路就好。还有就是基础比较好,有时候会在各种研究群里晃荡,回答大家的问题,人家送外号“大神”。但事实上,忙碌的场合远没有冥想和学习效率那么受追捧。

认为考研是一个很孤独的过程,来自他人的认同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孤独感。我们能默默奋斗,最终让成功为我们说话吗?尼采的名言“谁最终会震惊世界,谁会深深沉默很久”,送给大家。你不能停止抵抗压力。因为你是零基础考生,所以在备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你前进,但是压力过大会让你的生活一团糟,所以一定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当你经历过之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其实那些所谓的困难,不过是一只纸老虎。

有时候结果很重要,但是这个过程更值得我们去享受。在这个考研过程中,我们巩固了基础,学到了上节课没有学到的东西,培养了自己坚韧不拔的心态,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生活需要的宝贵财富。基础太差的时候,可以上辅导班。对于零基础的考生,辅导班可以给你一个知识体系的梳理,系统的知识点提炼,考试重点范围分析等。,这自然比自己一个人在那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