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用!!!鲁迅文章的语录!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鲁迅把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描写了这些底层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这与鲁迅的创作目的是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难,引起治疗的注意。”(如何用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开始一部小说?)这种表达和改善生活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了孔乙己、花老栓、单思思、阿q、、祥林嫂、艾谷等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给他们的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无情。这样的社会是正常的社会吗?这种人际关系合理吗?最让我们难过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被生活折磨。但他们也缺乏对彼此真诚的同情。他们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旁观甚至欣赏的冷漠态度,在被比自己弱小的欺凌者压迫欺凌时发泄被压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恶意嘲讽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传》里,别人欺负阿q,而阿q欺负一个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欣赏...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股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是爱他们的,但他希望他们认识到,他们可以自立,独立,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人物,鲁迅还塑造了一些新觉醒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需求,有改善社会的美好愿望,对人对己有真挚的感情,有真挚的爱情,但当时的社会是容不得他们的。“疯子”诅咒食人现象,希望每个人都成为“非食人者”,成为“真正的人”,周围的人都把他当成疯子,想赶快摆脱他(《狂人日记》);于霞为社会而死。喝茶的人称他为“疯子”,而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治好了儿子的病(药)。魏关心中国社会,但社会迫害他。当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来巴结他(孤独的人)。《在酒楼上》中的吕,以及《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为社会和自己进行了追求和奋斗,但在停滞落后的中国社会中,他们都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鲁迅对有权有势的人和伪君子有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阿q正传》中的赵爷爷,《祝福》中的陆思大师,《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伟人,都是这种厉害人物的形象。他们很强大,但他们对他人的命运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进步没有热情。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提高。肥皂里的四明和高里的高都是伪君子和伪君子。他们声称关心社会道德,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不道德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从何而来?来自于他对人和人生的细致描写,对人内心微妙心理的精辟描写。读鲁迅的小说,总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但在这样的普通画面和普通人身上,我们总能注意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特点,感知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人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精辟的心理刻画,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才具有了越久越醇厚的特点。在青春里,我们涉世未深,没有更多的个人生活体验。鲁迅的小说是整体进入我们的感官世界的,但我们无法充分感受到隐藏在我们感受到的人物和画面中的内涵有多么丰富。随着我们社会阅历的增加,生活阅历的加深,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会不断从中萌芽。为了揭示不同生活场景的不同含义和不同人物的命运,鲁迅小说的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种风格一种写法。《狂人日记》不同于《阿q正传》,孔乙己不同于《白光》,故乡不同于《祝福》,孤独的人不同于《伤逝》。不仅结构风格不同,音高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简单冰冷,而《伤逝》是那么的曲折深刻。鲁迅的小说是小说加诗,意境深沉,外冷内热,运用民族语言的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的同时,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发布于1928,后者发布于1927。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严峻写照,意在警醒沉睡的人们,那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暖的回忆,是对滋养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小时候,保姆的母亲藤野先生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里给了他真诚的关怀,生活坎坷、孤傲不羁的老朋友范爱农给了他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还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间戏剧、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些,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温暖,滋养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散文集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时而像平静的港湾,时而像翻滚的大海,时而像奔腾的河流,时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与《朝花夕拾》中清晰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它们就像一团团的情感云朵,在空中旋转漂浮,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心的苦闷幻化为梦境,幻化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全在《野草》里。”鲁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最神秘的哲学感悟都是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的。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的杂文应该首先充分体现他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杂文”自古有之,类似的例子在外国杂文中也能找到。然而,只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在鲁迅的手里,“杂文”文体才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既记录了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想要创造一种适合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却遭遇到不同阶级、不同人物、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诽谤和攻击。鲁迅杂文就是在这种无固定战线、无固定敌人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开始,鲁迅就开始以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不自觉。后来有人开始嘲笑他是“杂文家”,他也更加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开始有意识地从事杂文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对有害的东西立即作出反应或作出斗争”,从而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中开辟出新文化新思想发展的曲折道路,使之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鲁迅一生写了65,438+,如《坟》、《热风》、《盖华集》、《续盖华集》、《三纪弦》、《二心集》、《南调北动员》、《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切割亭随笔》、《切割亭随笔二》、《切割亭随笔终本》。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指责,有尖锐的批评,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断的判断,有激情的表达,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情的赞美,有笔触,有飞字,有各种形式和变化。它自由大胆地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否认。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长篇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不拘泥于原有的故事情节,而是加入了鲁迅本人的理解和想象,有的还采用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让古代人和现代人直接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我们通过对真人的感受和了解,也通过对古人的感受和了解,去感受和了解一些真人的真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上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塑了被中国封建文人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形象。补天可以算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世纪”。在鲁迅看来,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古代的圣贤帝王,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讲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九天之内拯救了人类,但是那些自私狭隘的人并不想继承和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来达到他们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暗杀,又被妻子抛弃。《铸剑》表现了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治水》和《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实践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于和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舒淇这些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真的成了滑稽但依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方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小说写作方式。

鲁迅在短篇小说、杂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等方面都有自己全新的创作。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维护社会正义,反抗权力,保护青年,培养新生力量。前期热心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了段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撰写了《纪念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后期反对国民党政府对* * *生产者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联盟,写了《纪念遗忘》等一系列充满正气和正义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奴颜婢膝。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