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逐渐“产业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这样的竞争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如果说高考是一个选拔人才的过程,那么能够学习并且愿意学习的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考试被选拔进大学深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学已经是一个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了,这里更需要的是培养善解人意、勇于创新的人才。但是现在真的很可惜,我们大学生做不到。甚至考研后还在玩题海式战术,通过大量刷题、集中训练、压考点来决定是否能进学校。如果通过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即使考上了研究生,有多少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为低质量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当大量的人都投入了考研,围绕这个目标,自然会出现一个生态,一个产业链。这时候就不难理解考研已经形成产业化了。但有资本和金钱积累的地方,培训企业难免会有浮躁心理。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内地这种“流水线”训练门槛低,针对性差,效果存疑,甚至会误导孩子。对外,其“套路化”的问答设计无疑会伤害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录取的学生能力不足,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三,大量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毕业,害怕就业。
曾几何时,大学生不想毕业,害怕毕业后失业,而考试已经成为这些害怕就业的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考试的产业化给那些自身能力不强的人增加了很多幻想。很多人都想通过短期的训练让麻雀变凤凰。但是回头看看我们的就业市场,企业很头疼,因为招不到合适的年轻人。这种就业和学习倒挂的现象会严重影响我们企业的人才体系,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4.禁锢年轻人的思想,会抹杀一代有抱负的年轻人。
青年强,则国家强。这里的青年力量不仅仅是指一个年轻人有着优秀的头脑,还包括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年轻人。不要搞考研产业化。通过公平竞争让真正的人才在实践中脱颖而出才是正道,他们只会做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终究难以走上岗位。
最后,引用湖南科技大学黄宏珍教授的话:“研究生培养市场需要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要谨防考研过度产业化,在学历教育上多做“加法”,在应试竞争上多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