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芬解释心理学
(1)工具:斯金纳发明了一个盒子,叫做“斯金纳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装有药丸的装置。
(2)过程:实验过程中,饥饿的小白鼠被放在箱子里,小白鼠可以自由活动。当鼠标不小心踩到操纵杆时,药丸供应装置会自动掉落一颗药丸。几次尝试后,老鼠会一直按着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3)分析:小鼠学会了按压杠杆来获得食物的反应。按下杠杆就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条件的作用也可以称为工具条件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刺激情境(操纵杆S)和压杆反应(R)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
(1)两种行为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两种: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反应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是一种反应行为。比如吃饭流口水,看到强光眼睛收缩等。操作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触发的,而是生物体在特定情境下自然产生的,并通过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请注意,这种行为是由结果控制的,而不是由前刺激控制的。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都属于操作行为。
(2)四大定律
①正强化。生物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后,立即呈现出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了以后出现这种反应的概率。
②负强化。生物体自发反应后,会立即消除或回避一些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加以后出现这种反应的概率。
③逐渐消失。当一个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时,它并没有被给予任何强化,从而降低了未来该反应发生的概率。
4惩罚。当生物体自发反应时,它会立即呈现一种不愉快的刺激或一种不愉快的刺激,或者排除一种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未来这种反应的概率。
(3)强化程序
如图所示,强化方案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操作条件反射和其他理论有什么关系?
(1)与桑代克“试错连接理论”的关系
(1)桑代克的发现实际上是一种运算条件作用。
(2)然而,桑代克的猫的行为是由盒子外面的鱼引发的(猫知道鱼在门外),而斯金纳的老鼠的行为是自发的(老鼠不知道你按下那个按钮它就会吃东西)。
(3)桑代克认为奖励可以加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斯金纳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这种联系而是同样的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
(2)两个条件的比较。
(1)行为塑造——小步原理
斯金纳认为,教育是为了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形获得。塑形是通过一小步一小步的强化来达到最终目的。也就是把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每一步都强化,直到得到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连续方法。
操作方法:终点+起点+强化+配速+反馈
(1)选择目标,越具体越好。(终端行为)②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或知道什么。(开始行为)③找出学生环境中的潜在强化。(强化)④将终端行为分解为有序的步骤,步伐因学生能力而异。(步调划分)⑤即时反馈学生的每一个行走行为,让学生从起点逐渐向终点靠近。(即时反馈)
(2)程序教学——类似于“阶梯式教学”
程序教学就是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项。将这些知识项逐步联系和深化,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的顺序逐一学习每一项知识,并随着每一项知识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换句话说,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
操作方法:将一门课程的总教学目标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都会及时得到强化,然后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速度。
总之,程序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精心设置知识项的顺序,强化程序。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首先设计了一个线性程序。后来,Grad修改了Skinner的程序,开发了一个分支程序。两者的区别在于,直线型不管中间是否正确/学会了,都会继续往下走,而分支型如果中间不正确/学会了,就会引回来,直到学会了再往下走。
(1)严格的实验,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将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加深人们对行为获得机制的理解,使人们能够预测和控制行为,为行为塑造和矫正提供可信的理论依据。
(3)程序教学理论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思想。
(1)试图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人类所有的学习行为——太狭隘了。
(2)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加区分地应用于人——忽略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学习过程应包括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过程。他只研究了学习的外部条件(强化、惩罚等。)而忽略了人的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把人当学习机器。
(4)用他的方法学习,知识技能会扎实,但对整个知识的驾驭能力差,创造力差,综合分析能力弱。
参考资料: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6-41。
[2]攀登等.心理学考研重难点手册:基础准备(第7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