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奥数神童不能成为数学家?
目前,中国之所以成为考试大国,正是因为它的低可信度。除了考试和竞争,似乎很难想到更公正客观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些整天批判高考指挥棒的人,有没有想过,如果高考被取消或者弱化,会发生什么,就像美国那样,老师参与推荐。相比之下,数学比文科和艺术更客观公正,考试成本低,不像做实验条件太高。因此,中国倾向于将数学竞赛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是合理的。
说到这里,笔者不妨多说两句。其实比奥数更不合理的是英语考试。据笔者调查,不参加奥数的学生,只要各科均衡发展,考上理想的大学应该不成问题。事实上,像上海中学这样的“奥运小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极高。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也规定,初试基础达不到要求,复试所有题目都不能获奖。而英语,简直就是每个人都要过的一道坎:考研主要是给英语难的“卡人”;工作后评职称就更不合理了,主要是英语考试。有些老同事工作能力很强,结果英语不及格。你认为他不公正吗?
笔者和很多家长聊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不懂教育。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学对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理性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孩子未来的大学专业和工作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年轻的时候数学基础不好,以后是不可能补上的。从短期来看,家长也知道数学是最相关的,数学可以有效的促进物理、化学、计算机的学习,而辅导文科的效果不一定那么好(当然这确实是功利的)。
在这两点上,一批教育专家的“宏观观”和家长的“微观观”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奥数主要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所以只能说奥数大师和数学家的关联度很高。一些奥数大师未能成为数学家的主要原因不是奥数本身,而是急功近利,这一点陈省身最明白。他说中国之所以不能高斯,是因为聪明人都想着升官发财。
最后一个微妙的原因也值得一提。中国有几十年尊重数学和物理的历史;很多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科学家永远是最受尊敬的。一方面是吸取前苏联压制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训,一方面是现代主义崇尚理性,轻视感性的霸权心态。现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些艺术学校为了“凑数”,招收一批文化课不好的学生,让艺术学校变成了“回收站”,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