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建筑的起源和功能

石经府是建在佛寺里的佛经的象征。一般刻有佛寺主持、住持、建寺者的名字,或者刻有咒文的石柱。古典建筑的高度、内容和雕刻的精细程度显示了佛教寺庙的年代、规模和繁荣的香火。

建于古槐树亭后的石径楼,原为广济寺(又名弘济寺)迁址遗迹。顺治八年(1651),汾河河水暴涨,浪高数米,堤岸被冲走,无一处河岸漂庙坍塌的痕迹。洪水消退后,僧人将石经楼移至古槐北侧。

据洪洞胡和胡记载,广济寺又称鸿济寺,位于永安里,贾村以西。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年(628)。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规模宏大,香客不断,大殿金碧辉煌,佛像金碧辉煌。

广济寺原貌,大门朝东,标准化,应有一座佛寺,应有尽有。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庙、卡兰殿、经文殿、钟鼓楼、祠堂、方丈室、禅堂、斋堂、塔林、图书馆等。此外,河边离城近,佛寺繁华,闻名三晋。

金章宗(南宋)成安五年(1202),慧莲法师修建了冷艳楼,俗称石景楼,是现存的石景楼。

石井楼,基高2米,柱高9.4米,分为五段。自下而上,第一段1.40m高,第二段2.15m高,第三街2.05m高,第四段1.60m高,第五段2.20m高。每一款都是方方正正,搭配独特。* * *由59个石雕构件组成。一层层的图案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楼上镌刻着14个大字:“冯慧莲大师创办冷艳盛馒头楼”。中间青石上分八面,雕有八个金刚大力士,八只大鹏金翅鸟。佛教密宗传说,金翅大鹏以海中龙鱼为食。龙王怕自己失去儿孙,于是向如来报告,如来大发慈悲,让大鹏不能再吃龙鱼,食物由佛家供给,并封他为护法大鹏。此后,每当佛教僧侣用斋时,都要先在寺内干净的地方放些快餐,以示对大鹏的支持。下方青石八面,有佛经《楞严咒》,上面镌刻着“大佛顶满行”的咒文。这是佛教大藏经中《楞严经》中的咒语,共分五段。共427句,2620字。为了展示它的原貌,还特意请来了洪洞的装裱艺术家张宝年先生搭建了一个梯子,让原文漂浮起来。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字迹难辩。据胡先生考研的《楞严咒》写道:释迦牟尼出世时,我表哥阿难随佛出家。有一天出去大斋,遇到一个漂亮的摩登女人,一见钟情。然后把阿难带进暗室,使他昏迷,破了戒。释迦牟尼得知后,派文殊菩萨持楞严咒来救他。文殊打破了他的幻想,把阿难从日本救了出来。此后,佛教将《楞严咒》定为早课,每天必读,人人皆可诵。石经塔建成后,信佛男女纷纷吟诗,希望菩萨保佑,他们幸福的婚姻不受打扰。

顺治八年,寺庙被毁后,僧人的佛心更加强烈。在贾村以东两里的万里村,重建了佛寺,改名为北桥寺。它的厅堂尽力模仿旧的,记载学人成就的石碑也搬到了新庙里。可惜的是,清咸丰三年(1851),八月十二日,太平军从平阳北上,城内被困,城内全面沦陷,北桥寺“兵毁人亡”。搬迁居民的历史纪念碑也被摧毁。据多方考证,目前只有石井楼是古移民的见证,还有《古淮移民简况》石碑照片。几百年来,文人墨客一直寻根,只能以楼为依托,以情写诗。现在,我选择与移民证据相关的句子,整理在下面,认为它们是证据。

(1)山东省汶上县人岳延田,游古树,留诗曰:

故乡已失,宝塔高庙在西。

路边树有碑,扫去青苔认老毛病。(注:宝塔即经庄)

(2)洪洞驿居民段(伯坤)路过古槐,留下一首诗说:

在邮亭路上悠闲散步,在村里种上绿植。

动百姓思前想后,先治皇帝。

很难回头,行人想心碎,

幸运的是,宝塔还在,遗址也没有完全荒废。

(3)洪东夷人柴鸿谟(子嘉)游槐树,吟诗作赋。

过去,移民们到处旅行,老树在他们眼前飞舞。

唱《小马》成往事,说《黄鸟》写《离愁》。

碑立于遗,碑高悬于塔。

黄昏时分,乡上的人来访,回首往事。

(4)耿扬女士考槐花后写了一首诗:

城楼孤悬夕阳边,古槐花残迹已成炊烟。

路旁有一座纪念碑,留下了五百年的信息。

(注:高塔为石景楼)

(注:以上诗词作者均为100年前到访古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