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基地”能否为考研降温?

有的二三本院校以考研为目的培养学生,把学校打造成所谓的“考研基地”。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兴起了“考研基地”的概念。海天考研辅导专家认为,“考研基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能否真正让“考研热”降温,还要看后续的表现。

“考研基地”的崛起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一入学就动员学生考研,学校的教学管理也给学生开了“绿灯”,比如不上与考研无关的课程。据统计,在一些高校的一些冷门专业中,80%以上的学生考研。考研确实可以提高这些学校的就业率——考研的学生是算在就业里面的,这也为学生改变学校身份,提高学历提供了一个路径。而大学教学完全围绕考研展开,本质上是把大学变成了“五年级”,把考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学生围绕考研科目学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他们只有“考研一条路”。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在就业中根本没有竞争力。严格来说,这样的本科教育是“空心”的。第三,“学社”依然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求职者的学历,包括报考院校本身。据介绍,十年前,一些“211”的高校硕士可以当老师;后来高校教师的门槛大大提高。不仅部属院校招收全日制博士生,有的高校还查“三代”,要求考生“本科加名校”。从去年开始,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高校也必须招收博士生。这导致部分考生盲目选择考研——考研不分析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有详细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却只是为了一纸文凭。

急需解决的是质量问题。

这些原因很多是非理性的,多是教育之外的功利考虑,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要让考研回归理性,在海天考研辅导专家看来,首先,研究生教育需要回归理性,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尤其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现在很多大学追求“高大全”,重视学校的规模发展,非常急功近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数量时代,质量问题亟待解决。质量问题不解决,研究生教育就麻烦了。要使研究生教育回归理性,关键在于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建立研究生导师制。目前“导师不指导”的现象相当普遍,包括研究生招生缺乏自主权。在培养过程中,学习的课程和达到的要求完全由学校决定。由于导师无法利用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