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武汉大学的做法?
武昌卓刀泉路口成为武昌第一堵点,两公里外的过街路口紧随其后。如果两者之间画一条直线,华中师范大学在南,武汉大学在北。我想象我是翟志刚。神舟七号飞过武汉上空,我会看到两所大学的校园把武昌的交通干线挤得那么虚弱,奄奄一息。
汽车是现代化的标志,汽车数量是衡量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近年来,人们用四个轮子代替两个轮子,以加快追赶经济浪潮的步伐。当武昌在地道的武汉人眼里还是个村子的时候,堵车基本上只是汉口的专利。前几年,武汉市政府下大力气改造提升汉口的交通及其配套设施,汉口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扭转。车太多了,就像智能流体一样,总会自动发现并准确找到下一个堵点。形象地说,堵车就是被通缉的逃犯,躲在城市交通跟不上的地区,甚至躲在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居民区!
现在逃犯就藏在两所大学之间的这一带!武汉市政府规划的卓刀泉、街道口立交桥一直在施工,施工过程中堵车比较厉害,可以理解。但作为这一带的两大家族,武大和石化对此无动于衷,同时加强了门童的交通管制,显示出与世俗街区划清界限的决心。至于校门外的交通,那是市政府的事。
其实大学过得清清白白,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提供学术独立的环境,孕育社会进步的种子。但是,学术纯粹并不意味着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任何进步都需要负责任的公民去执行和传承。如果一所大学只热衷于论文指标的高低、毕业生的多少、岗位的高低,关注神舟七号上有多少技术与自己有关,而对一墙之隔的社会视而不见,很难想象办学者所宣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真的能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中。
前段时间,街道口立交桥施工紧邻武汉大学校园,引起了学校和武汉市政府的不快。网上出现了“武汉大学还是武汉大学?”可能是前期规划过程中协调沟通不够,或者有传言说是历史问题积累造成的,结果是武汉尊重武汉大学校园的“庄重”,高架桥改成地下通道,应该算是比较完美的结局了。目前校园内一墙之隔的交通要道严重堵塞。除了一如既往的“庄重”之外,看来武大华大师应该还能有所作为。
他们可以打开一些学校大门,分流主干道上的交通。例如,华师大校园将车辆从武罗路分流到胡荃和雄楚街,武大将车辆从武罗路分流到八一路和双湖桥。这个开通可以大大减轻街道路口和卓刀泉路口的压力,激活两校周边的交通。对于两所大学来说,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和环境压力,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为承担责任所付出的代价,比如只放行两吨以下的小型车辆,规定开放时间或者收取少量管理费(如果太高会有哄抢的嫌疑)等等。当然,武汉市政府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补偿。在两座高架桥交付之前,不要停止开放。
从卓刀泉到十字路口,再走两站就是宝通寺。庙门两侧有八个大字:庄严地、音乐、亲情。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人间净土,为众生谋利益(“众生”就是众生)。作为传承和创造文明的高等学府,既要有“庄严校园”的意识,又要考虑如何“其乐融融、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