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研究生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考点6
易、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等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19的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组织的洋务事业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现代企业的建立
(B)建立新的海军和陆军。
(3)创办新学校,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其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发展了一批民用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培养熟悉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派出最早的官员出国留学,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让人们大开眼界。
运动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西方的技术和人工制品被视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是封建的。
(2)洋务运动依赖外国。
(3)洋务企业管理腐朽。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消亡
改革派倡导救国和政治改革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19)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道路。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 * *知识:要救国,只有改革,要改革,只有向外国学习。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革思想迅速传播,逐渐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潮,并发展成为1898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采取上书皇帝、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办校、办报等多种方式宣传改良思想。
维新派宣传变法主张,制造变法舆论,培养变法骨干和组织革新力量,着力争取光绪皇帝及其身边的帝国党官员的支持,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主张。
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辩论;
第一,要不要改革。
第二,是否提倡民权,成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三,要不要废除八股,改变科举,提倡西学?
这场维新派与保守派的论战,实质上是中国资产阶级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交锋。辩论涉及领域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知识分子的视野,解放了人们长期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大幕拉开。
短暂的100天改革
6月1898,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丁明石国”的上谕,宣布开始变法。随后的103天,他接连颁布一系列政令推动新政,史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试图进行的温和而不彻底的改革之后,维新派遭到了封建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了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的意义
第一,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变法是一场启蒙思潮。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保守势力的反对。
改革派自身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不敢否认封建社会。
第二,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敬畏人民。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表现,戊戌变法失败得如此之快,不仅暴露了这个阶级的弱点,也说明在半封建的旧中国,试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根本行不通。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我们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下,实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