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需要仪式感

不做。这是什么?

当郑伟的妈妈知道女儿每天出门上课和自习前都要化妆时,她觉得很纳闷:“你有必要这样吗?”

北京一所知名985大学的研究生郑伟解释说,许多人认为化妆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外表更漂亮。“但对于一些女生来说,化妆不仅仅是为了外表的美丽,它也是让自己的‘仪式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

“仪式感”是最近网络上的热词。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相关网页多达655万个。按照很多网络的定义,“仪式感”应该解释为“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动作来表达重要性”。

郑伟“仪式感”最夸张的经历,是他准备考研的那几个月。

“那时候每天图书馆8点开门我就进去学习。我通常在7: 20起床。除了正常洗头,我还得把头发弄湿打理一下,然后抹上粉底,带着早餐出去排队图书馆。”郑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大军”进入图书馆后,郑伟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放下手中的书。然后他拿出一个化妆包,冲进卫生间,花了十多分钟做眉毛,涂口红。

“只有化了妆,才能坚持一天到晚在图书馆学习,不然总会觉得自己不好看,想回宿舍。”郑伟认为,每天20分钟的仪式为她的考研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她考上名校的重要“秘籍”之一。

同样来自北京的大二学生张羽(音译)认为,当她想做重要的事情时,她会先化妆。她认为化妆的过程就像一种仪式,让人平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逐渐进入工作和学习的状态。

奇怪的“仪式”,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说起学习的“礼”,大学生的习惯可谓:不动脑,一事无成。

接一杯热水,放在书桌的右手边,然后把铅笔盒放在前面...杨凯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他说:“几乎每次开始学习,我都会把杯子和铅笔盒放好。如果有一天不这样做,你学习的时候就觉得不太踏实。”

在杨凯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学习前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习惯整理好的过程,会让我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学习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任务。”

除了按照一定的规则摆放好自己的物品,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只能在咖啡馆学习。

中国矿业大学大二学生周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虽然学校有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自习,但他更喜欢在学校附近的咖啡厅自习。“图书馆和自习室太安静了,学习上有些问题,没办法及时求教和交流。而且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学习空间有限,晚上很难占座,在咖啡馆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周之所以更喜欢在咖啡厅学习,是因为一种“感觉”:每当去咖啡厅学习时,他一般都会洗头,找一件更好看、更干净的衣服——这种准备方式是他每次去咖啡厅学习的标配。“我学习的时候会更专注,精力更充沛,不会去想它。”

对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法伦来说,从初二开始,听音乐就成了一种习惯。对他来说,边听歌边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学习“仪式”。虽然有时候听歌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音乐,我才能坐得住,复习的时候才会更开心。”

“仪式感”的背后是对学习的逃避?

学习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为什么在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中,学习变得如此复杂?

“这可能是对学习本身的一种逃避吧!因为不想面对学习,所以会加一些‘仪式感’,让学习成为必须。”郑伟说。比如化妆,去咖啡店,换衣服,都是为了让你没有借口提前结束学习。

周每次去咖啡店学习都会点一杯咖啡。对他来说,学起来会更踏实。买了一杯咖啡后,觉得自己买下了这一天在咖啡厅的学习时间,不会再想做别的事情,只能考虑学习相关的东西。

对于法伦来说,学习的“仪式感”既能让他“直面学习”,又能避免打断学习的借口和干扰。

“如果我意识到自己受到了音乐的影响,我会转而带着耳塞学习。”他说:“我不喜欢别人翻页的声音,会让我觉得很烦。”外界的声音大概就像听力考试时翻卷子的声音,会很影响我思考的时候。"

虽然经常听音乐来学习,但法伦一直都是尖子生,所以他的父母对他的“仪式感”从来没有什么意见。在法伦看来,只要能学会,什么奇怪的“仪式”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