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考研相关知识点总结?

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同学们肯定会接触到“升学率”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招生比就是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值。如果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等于1,说明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相等。比例越高越难考,比例越低越容易考。录取比例的含义很广,有国家公布的总体录取比例。以2018为例,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38万人,招生人数为76.3万人,招生比例为3.1:1。这说明每3.1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考上了研究生。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的录取比例。比如这几年北大的研究生人数过万,但是录取人数很低。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就是学校的录取比例。

有些学校还会公布专业录取比例。我们以山东大学为例:

(来源:山东大学官网)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报考人数为23人,本专业录取人数为6人。23/6的比例是3.8: 1,所以这个专业的招生比例是3.8。人类学报考人数1,本专业录取人数1,人类学招生比例1。

根据招生比,我们还推导出了复读比的概念,即通过初审的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值。比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开始初试人数为10,录取人数为6人,所以该专业的复录比例为1.67。一般来说,重复录比不小于1.2,特殊情况除外。

学生没有办法控制国内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目标院校的招生比例对学生影响不大。所以你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必然会关注你的目标专业的招生比例。但是,边肖想说,如果从全国来看,注册比率的值是相对稳定的。近几年的注册比例在3左右,未来的整体趋势完全可以在大数据环境下衡量。但具体到具体专业,谁也说不准。

以下是西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2和2013的招生比例:

(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官网)

2012年,该专业招生比例超过5.3:1,而2013年,招生比例仅为3:1。虽然2013的招生比比2012低了1,但是从招生比来看,这个总的来说,招生比是一直在变化的,同一专业,不同年份的竞争压力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不是那种热度特别高的专业,每年的招生比例就更不一样了。

招生比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如果把这个指标作为入行考试的重要条件,可能会很不划算。因为具体到专业,这个波动会非常大。

第一种情况,往年招生比例很高,当年却很低。但每年申请的数据都是在第二年录取结束后才发布的。如果因为害怕高录取率而放弃当年的申请,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第二种情况,往年招生比例低,当年招生比例高。因为之前觉得单纯的竞赛压力不是很大,所以复习的时候没那么认真。结果我才知道今年报名的人这么多。

对于我们考生来说,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比关注招生比例更好:

1.目标院校招生。目标院校招生太少,即使招生比例低,竞争压力也不会太小。招生编号可以参考2023年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编号。到8-9月,目标院校公布招生2021的时候,一定要再关注一下。

2.往年目标专业初试最低分。大多数同学关心的是复试分数线,但是复试分数线比较宽泛。比如人大经济学的分数是360,但如果只考了360,考上人大的概率还是很低的。边肖建议,在选择学校时,查看目标专业上一年的录取名单,初试中的最低分更有参考价值。

3.看看目标院校列出的参考书,考试大纲,历年试题。目标院校的专业课难度直接决定了考生在以后的专业课中的分数。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专业课内容广泛深入,参考书目多。如果学生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很难学会这么多书,不建议贸然申请。

4.复试参考书。复试在考研中也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考过管理类综合的同学。他们在初试中没有考察过专业课,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把复试专业课的难度作为择校的参考。

当你学会了不仅仅依靠录取率,还要用更全面的眼光去判断一个学校是否适合自己申请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会选择小灵通;你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自律性很好,现在离考研成功也不远了。选择学校有运气的成分。我们不能改变运气,但我们可以准备考试。自律是备考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自律怎么能随便培养呢?尤其是一个人独自学习的话,更是难以自律。为此,考研推出的“陪学”活动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猎和考研边肖整理的《2021考研:考研是相关知识点的总结》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朋友有所帮助。更多备考信息在猎聘考研常识频道!如果还有更多考研专业,院校,复习规划,知识点总结等问题。,可以点击进入考研问答频道,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