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近代以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开始影响中国。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包括老庄与道家、孔孟与儒家、翟墨与墨家、韩非子与法家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理解:(1)“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实质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的大变革,打破了旧的思想观念,需要在思想理论上有新的认识;百家争鸣是意识形态领域对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国家间的政治变革和竞争也需要理论指导;“学而优则仕”局面的打破,使聚弟子讲学之风盛行,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各派各抒己见,各抒己见;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论据,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百家争鸣”实际上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大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必然反映。“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营造了思辨和讨论的学术氛围,形成了一系列哲学流派,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各派理论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各取所需,有的成为诸侯国变法维新和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石;“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改革变革的前奏,也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2)儒、法、道三家的特点:这三家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自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德治、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和暴力统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三者高度互补,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事实上,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法家为辅助,道家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初期发展,汉代官学神学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玄、佛、道进行反驳与渗透,宋元明清时期成为理学,五四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结束了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理解:(1)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崇尚天人观;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提倡忠孝,严格等级;政治上,鼓吹“大一统”,维护专制集权,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所需要的思想武器,基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入世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面貌。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创立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不变”的学说,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性,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此外,儒学也是在与佛道的纷争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不仅批判佛道,而且充分吸收它们有益的思想材料,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又保持着自己的根本特征和立场。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团结、民本、道德、和谐意识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寻求社会和谐,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3.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趋势: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深入,中国思想界围绕“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诸多学派相继涌现。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拉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序幕。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19的60年代以后,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们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19年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