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人数下降了。
教育部相关会议透露,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人,比2023年减少36万人。相比之前连续六年的大幅增长,尤其是2022年80万的净增长,2024年报名人数的下降显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首先,没必要大惊小怪。最近10年研究生人数两次下降。比如2008年前后,2015年前后,有两次明显的下跌,这次会是三次。
事实上,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已经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现象。2023年仅比上年增加654.38+0.7万人,增速仅为3.7%,明显低于2022年净增80万人和265.438+0%的增幅。
2023年,很多高等教育大省和名牌大学的考研报名人数出现停滞甚至下降,增长主要来自“双非”高校和高等教育薄弱省份。比如2023年,辽宁、黑龙江报名人数下降,四川仅增加0.4万人,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报名人数下降。也就是说,近年来招生规模大的学校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
相对于过去五年的爆发式增长,这显然是正常的回调,是好事。为什么会下跌?是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这两天记者多次采访,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主观分析。
1,第一个原因是大家发现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性价比降低,所以放弃了。
不用说,很多孩子读研是为了就业,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考不上大学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高校毕业生不断创新高,占新增劳动力的绝大多数。政府的就业目标几乎等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只是普通劳动者。
于是乎,大学毕业还不够,大家开始“卷学历”,希望通过考研,提升学历来解决“体面”工作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岗位需求不旺,所以报考考研的人数迅速增加,大家纷纷涌入考研大军。
但实际上,相对于这个学院招生的增长,这几年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大于这个学院。如果对比1998的“大扩招”,本科生招生增长了10倍,研究生增长超过了17倍,而且大部分都是名校培养。最近三年,由于突发疫情和美国的遏制,经济进一步下滑,需求进一步萎缩。
2.在性价比问题上,也有一个专业化增加,学习减少的问题。
2020年的研究生工作会议后,明确了今后硕士主要增加的是专业化,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术研究的重心逐渐向博士转移。近年来,名牌大学也放弃了部分学科的招生,直接“直升”。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硕士,学费也高,而且大多没有国家补贴。
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学制延长至三年。由于各种因素,专业化的经济成本确实在增加。这种显性成本更容易提醒我们“算账”,于是大家开始计算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经济成本本来应该是我们选择高等教育的一个影响因素,但是过去20年大学学费的低廉让大家忽略了这个问题。专业化的高经济成本提醒大家,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