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区和B区考研意味着什么?是根据大学所在地还是户口本所在地?
按大学所在地,而不是户口本所在地。
扩展数据:
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课程)总数在连续两年下降后,于2016年“逆势”上升,达到177万人,较2015年报考人数增长7%,其中专业学位报考人数为85万人,占全部报考人数。学生人数增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申请中突出了哪些新的特点?新东方在线考研项目总监甘源老师对此进行了权威解读。
研究报告的数量稳步略有增加。除了在职硕士招生改革(2015是全国专业学位联考的最后一年(即10年在职硕士联考),很多考生选择报考全日制硕士,而不是赶末班车。除了这个特殊因素的影响,报考人数的增加说明考研还是“刚需”,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稳步增加的发展趋势。很多毕业生向往“好地方”,比如500强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仍然非常重视学历,有的甚至以“硕士”为基本门槛。这种趋势在未来很多年仍将是常态,这就决定了考研在短期内。
尽管今年报考总人数增幅较大,但考研的整体热度依然稳定。决定考研热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新生数量稳定,决定了研究生数量不会爆发。
今年的本科毕业生是报考研究生的主力军(以2016年北京为例,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占总数的58.1%),其毕业生规模是决定当年研报走势的关键。高考(精品课程)人数稳定(部分省份有所下降),大学招生速度放缓,新生人数稳定,导致考研考生人数没有实质性增长。
二、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学历不等于能力。
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或者说把考研作为规避就业困难的避风港,是考生选择考研的两个主要原因。虽然近几年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整体情况与上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让越来越多的考生意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考上研究生也不能等同于高薪和好平台,所以盲目跟风考研的比例会减少, 而且考研大趋势会回归理性,所以考研总人数不会激增。
三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稳定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517200人,比2015年增长4.4%,扩招比例非常有限,增加的这部分指标主要给了专业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改革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总体步伐比较平稳,招生入口也没有大幅放大,这就决定了考研总规模的稳定。
热门专业多为老面孔,排名顺序值得研究。
北京教育考试院数据显示,北京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文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新东方在线对全国约65438+万学生的报名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后可以发现,热门专业大多是老面孔,工商管理依然是老大,法律、金融、计算机等传统热门岗位依然稳固。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十大热门专业”中有几个新人,排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会计硕士(MPAcc)从去年的前三异军突起,冲到了第二的位置,和这个专业的初试,招生规模大,初试门槛低有直接关系。此外,MPA由于学费相对较低,初试科目与MBA相同,申请人数增长迅速。中文国际教育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都在前十,这也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家主导的高科技结构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此外,专业硕士在“十大热门专业”中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二,这与重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方向相一致,体现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研究生专业硕士改革的目的基本吻合。
院校和地区分布两极分化依然严重。
据新东方在线数据,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常年位列申请人数前几名。而一些科研院所、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或者口碑一般的高校,则缺少年度不满。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从2005年到现在的十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80%左右,学历膨胀严重(或者说学历贬值)。用人单位不仅看是否有研究生学历,更看重研究生学校的声誉。国家机关、国企、知名外企等“烫手山芋”也格外看重学生背景,甚至“985、2168”然而考研准备时间长、成本高、复杂,使得很多考生注重“性价比”。“考一次很难,得好好考!”基本成了大部分考生的知识。
除了就业竞争的原因,“985、211、34自主招生”等名校历史悠久,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优势明显,加上国家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所以毕业生整体水平比普通高校更有保障。
分析学生报考考研的地区分布,冷热两极分化现象依然明显。一是高校分布不均衡造成的。985、211大多集中在北上广发达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北京有7个代表研究生培养最高水平的自主招生单位,而除北京、天津外的华北四省只有1),所以北京、上海。除了名校众多,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容忽视。热门专业主要在经济、管理、法律类。这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参加足够的社会实践。在经济发达的省份,显然有更有价值的实践平台或机会。从就业的一般规律来看,就业基本是在你读书的地方,这也导致看重发展空间和机会的考生一步到位选择了中东部省份。
参考资料:
考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