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政治大纲出来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式。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的一次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二)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性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2.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际把握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由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3.意识和世界的物质统一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世界的联系、发展和规律
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接触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人和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过程。法律及其客观性。现象与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因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的质量、数量和程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及其现代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四)理解的性质和过程
1.认知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的现实基础。认知的本质和结构。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思与信息、选择和重建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知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知过程的可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和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观性。价值评估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实用性。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
2.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和特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部结构。
3.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功能。
4.社会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相适应。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和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发展与“全球性问题”。传播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民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角色。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㈦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替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进程的进步性和蹒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性与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 * *资本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一)导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发展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法的客观性。经济法的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
1.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变化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般规律。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式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两个要素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和数量。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态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是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租金。地价。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四)资本运作
1.资本运营的一般原则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金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资金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营的核心问题。分析了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复制。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和再生产的前提、实现条件和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营
资本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
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张的主要形式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协调。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本质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及其确立的客观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公平。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政府的经济职能。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㈦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和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社会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 *生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者。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与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 * *生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武装斗争的本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中国* * *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建的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五)探索社会主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成果。
1.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苏联经验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相对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实现“四化”的“两步走”战略。
4.执政条件下的党建
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5.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反保守反激进,综合平衡稳中求进的政策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的* * *产党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 *存在,互相监督”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建设一支庞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3.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
(7)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生产者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性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