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一个重要的政治考点:如何考察社产考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践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以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基本要素包括:①劳动资料;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资料中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衡量,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型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了一切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4.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总是从基本相容到基本不相容,再到基本相容。

归根结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它是否适合于生产力,是否促进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政治组织也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关、政党、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政治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是主导,国家政权是其重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1.缘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本质: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职能:国家具有政治统治(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是其主要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为政治统治服务。政治统治只能通过社会管理职能来体现。

社会形式的更替: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又称社会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架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性能的两个方面:

①从纵向来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是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人类的整体历史进程是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实现跨越式发展。

②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明,相似的社会形态既有相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固定的,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可能性空间中以一定方式指向一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客观性和人们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人民的

历史的选择性,说到底就是人民的选择性。

人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依据、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的过程。第三,人民的历史选择性,说到底就是人民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是有具体原因的:①取决于国家利益;②靠沟通;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和民族特色的把握程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矛盾,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和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直接动机:阶级斗争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基本社会矛盾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重要驱动力:革命、改革、科技。

(1)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本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向革命阶级的转移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多方面进步创造条件。

(2)改革

改革是一种&;Ldquo制度创新& amp;Rdquo,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这种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伟大变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就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可以说是伟大的人生。

(3)科学和技术

科技革命主要通过推动人们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一是改变生产力的构成;第二,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第三,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材料、生活时间、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对象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二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科技的发展很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调查原则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英雄主义)认为英雄创造历史。上帝创造历史。想法创造历史。超人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创造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人民创造历史。

2.人性

从人与动物的区分层面来看,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从人与人的区分层面来看,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的东西,而是现实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mprdquo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①人民群众定性上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人;②在数量上,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④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永远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是由各种个人活动组成的。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唯物史观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具体分析。

个人根据对社会历史贡献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尤其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总是在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民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尤其是杰出的政治人物,都体现了明确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角色的性质取决于其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意愿。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以上是考研政治与社会生产考点的介绍。希望你在备考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