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验——开始了就不要停下来。

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什么时候停下来,重要的是停下来之后不要后悔。

——献给所有考研的同胞们。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很不连贯,也不是很有条理。有流水账的味道,但不是我不想写好。我真的没多少时间。你看到的东西断断续续写了很多遍,大部分都是酒后写的。让我们把没写的补上...

我一直想在采访结束后写一篇文章。一方面想讲一下自己的考研经历,供研究朋友参考。另一方面,想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祭奠逝去的时光。

我今年的分数是359,在北京的中科院某研究所分数不高,所以有兴趣拿高分的同志就随便看看,或者不想浪费时间。

先说基本情况。我去年七月大学毕业。我虽然不是牛校,但也是一所顶尖的10大学。大学期间参加了研究生学习(其实成绩很差,只是多了点,是最后一名)。因为专业不好,我放弃了考中科院研究生的决定。因为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整天处于堕落的氛围中(几乎不参加自考),所以在考前我就知道没有希望了,于是和家里人好好沟通了一下,决定毕业后再考半年。因为我有一个比较扎实的,一眨眼,高三下学期就过去了,除了玩和完,什么都没干,书也没看。还有一点就是我最后一次过了四级。

毕业后,7月份来到北京(房子是家人找的)。因为毕业后心情不好,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调整了两个星期的心情。然后上了两个辅导班:陈的数学(大概从8月10到月底)和朱泰琪的英语(7.15到8月初),只上了半天。因为每天去辅导班太辛苦,家住北四环,学英语在北华对面,那个749每天要等很久的公交车。数学在蔡中那边,每天都要换车,回去就累死了,晚上就上网,不学习。我早上起得晚,大概9点多,不怎么看书。

然后9月初开始正式学习。时间表是:8点左右起床,9点开始学习,11:40吃晚饭,12:00-14:10午睡,14: 30-65438午睡。当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会出去玩或者喝酒。国庆假期上了一节政治课(起航),然后报名现场确认。再静下心来学习的时候,是11。最后一个月压力很大,几乎每晚都睡不好。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考不上,我该怎么跟家里说?所以那段时间几乎是疯狂的学习,一般到晚上2点,早上7点起床。

多说说我参加过的辅导班的感受吧。

英语:我的四级是大四最后一次,英语很差。去新东方(住宿)和朱太奇的,最后都觉得白了。我没有诋毁新东方的意思,因为老师都很厉害。周磊、何刚、张小敏和唐静...他们每个人的奋斗历程和拼搏精神,真的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在那两周很受感染,至今依然耿直。而且老师教的方法有些花哨,感觉不是很实用。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感谢朱泰琪。每次都有他,我今年的英语可能考不到58分。从八月初开始上辅导班,就没见过英语,不知道对英语有什么感觉。我就是不想学。直到现场确认后大约6月中旬11我才感到害怕。每天学习一个上午左右。当时还有很多单词我不认识,但是除了它的讲义和真题,我什么都没做,也没有刻意把单词被子。我只是发现每次看完都记不住的单词。就这样,英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成长。

陈的数学课和的数学课都感觉比较好,老师觉得黄和李更有感情。陈和李的书都做了不止一遍,最后反腐是真题,大概四五遍,有的是重复看讲义。

政治方面听过任汝芬、亓航、文海,感觉任汝芬讲课太枯燥,他逃避了很多,但是讲课笔记还是挺好的,尤其是哲学和政治方面。在亓航,包仁的课是最沉闷的,他没有读过任何关于政治和经济的东西,而且他会学得很快。陈不能说他弹得有多好,但只有几节课是有趣的。毛大概就是杨凤城吧,我觉得他就是说话的老师。辛屹也挺好的。岳华亭个人感觉很一般,可能是因为对原著期望过高。除了看讲义,还做了2000道政治题,最后20天看完了20道题和最后四套题。

我主修大学物理。我看了两套新概念系列和北大教材。此外,我还读了祁安申的《力学》,姚的《光学》,杨的《原子物理》。我只是反复看课本和真题,除了书上的习题,什么都没做。

说说我对联系导师的看法。考前没找导师,报名时也没填导师。不是我不想,而是这已经不是我的任务了。这些事我爸妈都能做。考完试,我和父亲见了招生办主任,推荐了一个导师。那天见到他,我先把准备好的简历给了他。看完之后问我对研究院了解多少,知道什么研究方向,(还好提前看了研究院的详细介绍),对什么方向感兴趣。然后介绍了一个导师,一起吃了午饭。我觉得如果有办法还是可以去见导师的。毕竟很多事情在你熟悉之后会更好办。

其实考研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对以后的生活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就算去中科院,也只是想要个文凭,顺便逃离现实。尤其是在这种紧缩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考上了,并不一定要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三种方式:父母、婚姻、学习)。以我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实习经历为例,更多的社会经验可能比一张文凭更有用。但是,既然大家都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天道酬勤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