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的原则是选自己热爱的。
高校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综合考虑自身成绩、省内排名、个人兴趣、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要仔细了解自己拟报考院校的招生规定,专业录取的特殊要求和限制(如外语及相关学科要求,男女比例要求,身体条件等。)、收费标准、投入比例,以及近几年(至少最近三年)本省高校招生计划、录取最高和最低分数线等。,来确定你应该填什么层次的院校。
——选择自己热爱的,不要“沽名钓誉”
在志愿填报阶段,要根据自己的理想、性格、能力等实际情况和高校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匹配,选择自己热爱的、需要的、受益的。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专业。
特别是要避免一些学校和专业在没有事先调查的情况下“寻名问义”。近年来,很多学校更名,专业更名,“科技”“信息”这些时髦词汇频繁出现。如部分地勘、石油、煤炭专业院校更名为×××科技或×××工业大学(如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更名为山东工商大学、丹东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辽东学院、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等。).还有的比如一些高校,把老专业“旧瓶装新酒”改成考生热衷的专业名称(比如锅炉专业改成热能开发与利用,机械维修专业改成工业自动化,档案学与图书管理专业改成信息管理专业等。).乍一看,学院和专业的名字可能和你喜欢的一样,但培养方向很可能不是你理想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一定要认识自己,合理的认识自己。
-选择你想要的,不要盲目从众
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目听别人的意见和经验,以及一些高校的现场招生动员宣传:一是容易被误导;更有甚者,在学校和社会上说得多的人不一定能考上,同学们一起考,容易导致“扎堆”,撞车。
家长有必要正确引导孩子选择志愿。但如果忽视孩子的主体作用,让长辈包办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有失偏颇。有些考生迫于父母或就业考虑,选择了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他们整个大学阶段都不适应,有的甚至有心理障碍,有的学了一段时间就退学了。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给出中肯的建议,同时最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
——选择自己的兴趣,不要拥挤热点。
往年咨询的时候,经常被父母问“今年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最好”。其实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之分。一味的推人气,不一定对考生的长远发展有利。如果以后想继续考研,不妨选择科研类院校和专业学习,而想直接工作的可以学习实用类专业。选对了更有利于以后的个人发展。以下是对“热”的一些看法:
首先,热门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和“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