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考研调剂难吗?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学生高考考上了浙江大学,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好学校了。你要知道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和这些名校生活在一起。但该生来到大学后,几乎天天打游戏,甚至课程不断不及格,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但是,为了不工作,我想继续读研。最后考研的时候,想考我们学校的。当然我失败了。最后我选择了调剂,去了郑州大学。虽然郑州大学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很好,毕竟从一个老而强的985到211,在很多人看来算是堕落了,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费尽心机想进的211,只是别人调剂的一个选项。也许这个时候的学历背景真的太重要了。

我听一些HR朋友说过,每年招聘的时候,会直接挑选学历背景优秀的人,因为在这些人当中挑选会比大海捞针容易很多,也会省很多力气。这样,很多有能力但没有过硬学历背景的人,只能在一次次的面试中错失机会。

在“唯学历”的时代,今天的我们似乎并不是直接的失败者。今天的一些著名的学术领袖仍然受到学历的困扰。

在20世纪下半叶的院士遴选过程中,当时的袁隆平已经研制成功了杂交水稻,应该有资格入选。当时科学院院士的评选还是看重学术背景的。他只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今天的湖南农业大学),在当时一堆学历过硬的人中并不突出。袁隆平先后四次入选院士,最终以1995第四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许教育真的是一把敲门砖的尖刀。

屠呦呦,2015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今未获得院士称号。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很多人可以说对诺奖记忆犹新,知道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这也是它不能入选中国院士的原因。其实正是因为屠呦呦没有过硬的学历,没有留学经历,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没有优势。

反观这个世界,一些学术背景优秀的人都做了些什么?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太丹。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她应该有很好的学术背景。20世纪初,她凭借《百家讲坛》栏目走红,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国学大师”,给别人讲仁义道德,讲做人的底线。然而,说到她自己,却是另一种态度。她对待助手专横无理,不注重场合,对学术本身也不认真,这让她一时间成为被排斥的对象,昔日的辉煌瞬间消失。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同样占据这几天热搜的另一位院士高福,可以说是争议不断。这位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学术大亨,拥有8个院士头衔和中科院院士头衔,令无数人羡慕。但由于他不负责任的言行,人们不断指责他,他辜负了自己的责任,让无数人对学术研究本身失去了信心。如果学术研究只是为了研究,那这些东西的价值是什么?只能是延续寺学论文的必要性。

的确,在学历面前,再好的能力有时候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因为现在的社会情况就是“唯学历论”,没有学历,能力也不行。但是要知道,各地的高考标准不一样,很多人希望统一国标考试,这当然不现实,因为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的学生做不到。现在看来高考决定他们的命运,你考上好大学就有好前途。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其实压力很大。但实际上,你不能抱怨。要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通过考试来招聘人才的惯例。毕竟也是最快捷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要的是关注一个人的能力,因为有那么多学历背景优秀的人,更多的只是普通人。但是现在的社会现状是北大清华占优,其余平分秋色。至于普通学校,更是难以生存。在一个学历最重要的社会,能力似乎不是第一要素。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底线,保持做人的美德,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