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复习六大误区?
小许学的是初等教育,报考的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因为小许的专业是面向实践的,所以除了《教育原理》之外,他没有学过教育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于是她下定决心背《大纲分析》,以为只要试卷不过大纲,背完大纲分析就基本掌握了教育学统考的知识点。之后,她买了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大纲解析》,拿出复习高考的精力,连续几个月通宵看书,基本把两本大纲解析的内容都背下来了。但是最后她专业课只考了180多分,因为总分不符合要求而不及格。这个勤奋的姑娘最后悔的是复习时太依赖统考课的“大纲分析”。
参加过考研的人一般都知道,如果把政治大纲(著名的《红宝书》)理解透彻,那么政治往往能得分。那是因为政治大纲分析的编写人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而教育大纲分析是不同学院或出版社编写的,所以大纲分析中难免有些内容没有提到。比如2008年的:“感性、敏感、多疑属于哪种气质(选择)?试比较相关课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之间的异同(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这是大部分大纲分析不涉及或者只用一句话提到的,没有分析。甚至有一些考点在某些版本的大纲分析中根本没有提到。
注:市面上关于“大纲分析”的书太多了,很难说哪本更权威,哪本更好。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选择1-2的书,最好选择学院编的版本(可能对阅卷有一定作用)。另外,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门课程的典型教材,这需要一定的复习时间。
误区二:“你只需要把考点背下来,不需要笔头练习。”
曲阜师范大学的小珂觉得,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她在专业课上下了几年功夫,基础很扎实。所以她只需要加强对细节的记忆和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那么她在考试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公共英语上。结果因为她总分略低,在复试中被理想大学淘汰垫底。
其实教育学等文科学科也是需要笔头练习的。对于客观题,适度的练习可以强化记忆,检查复习效果,避免盲目自信。对于主观题,虽然书面练习需要时间,但是充分的练习可以找到很好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也可以从枯燥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尤其是面对“拿分给分”的阅卷方式,没有足够的书面练习作为依据,很可能找不到考场答题的感觉或者因为混乱而答不出“得分分”。
注:近年来,统一教育考试的试卷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题目变得生动活泼,注重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对于那些不讲方法,一味死记硬背的考生来说,会觉得题目“难”。按照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未来的考试一定越来越注重能力和素质。因此,考试竞赛可以采用“阅读-理解(思考)-记忆-练习-反思”的复习方法。
误区三:“我已经好好复习了,考前不抖脚。”
所谓“临时抱佛脚”,原本是为了鼓励人们“平时好好努力”,现在却被广泛理解为“考前读书往往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肖骁和小田是教育专业的同学,准备考同一所学校。考试时他们一起住在酒店的同一个房间里。参加完英语考试,小田一直在看教育的大纲分析。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时,她还不忘分析大纲,看看肖骁。她一直躺在床上听音乐。小田预测统一教育考试可能会拿到一堆《欧美主要国家现代教育》的账单,而这一堆很难记住的账单自己从来没有攻击过,所以今天早上特意看了一遍。试卷发下来后,鲍尔弗教育法赫然在列,昨晚还复习了“德育理解模式”的知识点。肖骁平时的复习效果并不比小田差,考前的模拟考试成绩也是旗鼓相当。但看到考试中“考虑模式”的题目后,他后悔了:“这个知识点我明明记得,前几天还特意看了一遍,突然就想不起来了,浪费了很多时间。结果我还是把代表人物写成了拉尔斯、海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做选择题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很多概念。
注:教育考试需要记住的东西确实很多,人的记忆力很奇怪。有些人忘记遵循“遗忘曲线”,有些事“说了就忘”。所以教育学考前翻翻书还是有用的。如果能遇到原题就更好了。如果真的没有,至少现场熟悉教育学的知识,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快的进入教育学的情境。如果你在平时复习的时候就清楚自己的重点、难点、盲点、薄弱点,那么考前阅读会更好。但笔者个人认为,两个学生在考前互相提问是不合适的(这项工作可以在平时多做,有利于相互沟通和补缺),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焦虑。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