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最好的学校有哪些?还不如说说方向!

你的问题太模糊了。。好学校,但不一定是你的专业。

好的专业,但不一定是你想去的学校。

以下是给你的一些建议:

人生道路上往往有几个关键点:上学、择业等。其中一步不好,人生轨迹真的不一样。考研可以暂时避免在极度饱和的人才市场求职的挣扎,是获得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机会的一种方式。考研是常有的事。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个人的不平凡事件,总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度过的。当事人都是以平常心做事,不偏不倚。按照中国的传统,是中庸之道。不,因为太晚了。

第一,选择学校

我考研前的准备:当时想着北大。由于时间和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不能也不会被允许进入北大。我很庆幸我没有考上北大。考Xi交大的经历告诉我考北大有多难。(在此衷心感谢我的建议)我从考研方面用社会学对大学进行了分类,分类的指标是专业参考书的数量。第一类学校有,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人大、中山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学校的社会学参考书,初试很少有少于六本的。社科院招收本专业脱产的研究型人才。(可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网站下载历年试题);北大的参考书目之前没有定义。只要是北大本科教学大纲的参考书,就是你的参考书目。北京大学的统计学著作包括郭志刚的社会定量研究方法。中山大学的理论也是要求很高,很难描述。中山大学理论的书里有特纳的《社会理论的结构》(无法反复求解)。这些学校的专业课分为理论和方法。方法经常考统计学,有些方法难度相当大,比如上海大学的方法。学院里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改错题,有时候会让你设计一个问卷或者操作一个题目。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的考试范围往往超出了他们的参考书。北大要求你读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人大复印的。在我眼里,考上北大、社科院、中山大学不是一年就能实现的。北大的书那么多,一年就能看到熟悉的境界。中山的统计学要求也挺高的,跨学科只能望洋兴叹。

考上北大的学生的态度是从长计议。考上北大的学生,一定要有理论知识。记得一个师范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立志要进北大。他把北大的书一本一本看完,最后被提名上榜。去年有一个第二次考上北大的学生亲口跟我说,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要三年,这次考上交大要两年。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学生初试不及格,这些学校的题太难,分数很低;往往你拿到的分很难达到国家复试的要求,你也在调剂的选择中无奈的叹息。比如我的分数是360,同样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同学很少有360的。不是我比他们强,而是他们的专业课太难了。去年考上北大第一名的分数只有388。但是,有几个考上交大的同学。这就是北大的实力。考察这些学校不是一时冲动。

如果你真的想考上北大和中山,你认真看过这些书吗?中国本土的生育制度,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郑杭生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概论》,陆树华的《社会统计学》,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杨的《现代社会学理论》和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如果你熟悉这些内容,我建议你可以进北大。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宝贵的时间留给政治和英语。因为每次入学考试都要达到线。社会学英语高于哲学,英语60分。考研的人会知道,广大考生考60分有多难。

第二类是大概有4-5个参考书目,不多。所以普通学生首先要考虑这类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但是这些学校也有困难。专业课有时会超出参考书目的范围。比如苏州大学的专业方法,今年得到了检验: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方法论意义。书不多,有好处,也给英语和政治留了时间。因为考研结束,真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到时候如果不是很精通专业课,会很尴尬。如果再给我一次考研的机会,我绝对不会选择Xi交大,因为它不是一点点难,而是相当难。你的英语一定很好,至少65分。政治要75分,专业课120。即便如此,你的分数在参加复试的同学中还是比较低的。有几个考上交通大学的学生都在400以上。参加交大复试的有16人,但是只招了11人,所以你很有可能在复试中被刷掉。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参考书少,所以你对书的掌握一定比北大好。你的分数要和别人保持距离,所以要优先考虑专业课。因为你英语和政治超越别人的潜力不大,别人考65,你能考75以上吗?

第三类是综合水平不如山西大学的学校。国内好像有40个左右的学校和机构有社会学硕士学位。这些学校以民族划分为基础招生。相对容易。如果说普通学生进入第一类学校是一个艰难、冒险、疲惫的旅程,那么第二类学校则是一个相对自我挑战和自信的活动。但是风险指数不是低了一点而是低了很多。如果你问有几本,我只能说你先看看北大的参考书。第三类不是亚非拉国家的水平。被这些学校录取,说明你是一个相对合格的大学生。同时,还有英语和政治方面的挑战。进任何学校的基础都是政治和英语。但是进入这些学校并不容易。你可以从这些学校获得公共费用。你的分数达到国家线了。

第二,一点学习经验

1.坚持是关键。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支撑着考研,那么这种精神就是“坚持”。梁任公曾引用曾文正的话来激励大家:坐在这座山上看着另一座山的人将一事无成。

虽然我是去年三月份开始看专业书的,但是我真正的考研是从夏天开始的。一个考上讨好中国的学生建议她每天过11的生活,她也这么做了。我是按照那个标准做的,但是没有她做的好。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参加过一次招聘会,我自己也没抱太大希望。当时家里人让我赶紧找工作,说是因为年前不仅招工多,工作也不错。为了找工作,我需要做简历,参加招聘会经常要半天。但是时间不等人,所以我放弃了找工作。除了研究生院,哲学系,经管,教育等,其他系我都去过。,比如环境资本,数学,会计,化学,生物,山大主楼。考完试走在我身边的同学,每天也是在和时间赛跑。考研讲究的是毅力。坚持一定不能半途而废。进考场之前,我还在看社会学的书。我考试有这么一件事。我考政治的时候,做完选择题后,第一道论述题没找到考点(那道题我至今不知道考什么?)感觉考场气氛异常压抑,差点就出去了。但是我觉得出去之后就不能进来了,所以就没出去。还有,复试的时候我在站台等车,我在背英语。图书馆周五闭馆,你可以放松一下,调整一下。

不要在考研费用上对自己客气。因为这次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你命运的事情。考研和高考不一样。考砸了可以安心复读。复读考研的压力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再次复读失败,还会继续吗?该买的书一分都不要少抽。想象一下,你现在考研支出达到1000元。但是你毕业后月薪多少?考研费用能占多少?

3.最好能形成考研群体和考研氛围。大家可以互相交流考研信息和专业课知识。我的社会学、政治、英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同学。同时,我们经常在饭后谈论社会学。

我在此向他们表示祝贺。感谢他们。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弥补不足。

4.有计划的复习。对于一本书,你计划每天读几章。看完之后,用铅笔在每本书前面标出时间和次数。这样你就可以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了。对于社会学的专业书籍,你要精通到这个程度:晚上熄灯后,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从第一部想到最后一部,知道每一章有几节。每一节的内容是什么?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专业课书要做好计划,什么时候读第一遍,第二遍等等。

第三,自己的做法:

我认为我的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李昌钰老师提倡的“翻译”。他一直让我们做翻译。那时候我自己也沉迷于翻译,甚至翻译新概念的文章。我总是做翻译。因为阅读理解的要求不如翻译。你已经能翻译这个句子了,但是你害怕你不理解它的意思吗?李老师讲课也有翻译,也谈到了历年真题中的翻译和阅读。业余读社会学英文原著对英语有好处。比如历年真题里有一个文化人类学中泰勒对文化的定义的翻译,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同学应该也知道这个词。可以坚持翻译句子。翻译不会也不应该超过30分钟。

在政治上,任汝芬的书应该仔细阅读。接近专业课本的水平。除了看书,就是做题。考试前一两天,我看了任汝芬的四套考前题,有些是真题。不知道这种情况还会不会发生?

推荐书籍:(这些书我感觉比较好,但是我自己做的远不止这些。自己买书大概要300左右。)

1.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适中。也可以看第四册(当时李昌钰建议从三月开始读,书里生词不多。但是句子结构挺好的)

2.石纯贞《英语阅读220》稍微难一点,锻炼你的英语能力。如果你觉得做起来很舒服,那么你的能力确实被提到了。我得给你竖起大拇指。

3.任汝芬《2001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指导》“前言”栏目之一——精要汇编及试题分析》(任汝芬的书应该读得挺仔细的)

4.英语十年真题(只有真题才能检验你的真实水平。要精通我想成为的人,我在一遍又一遍的做)

5.《5000个单词是什么》是一本小册子,词汇书,定价8元(要求熟记)

记住!!!

自己的经历永远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只有尝试过才能感受到。请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