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1776-1841年)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创始人。在现代教育史上,没有一个教育家能与之相比。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以后百年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著作。(百度百科)

以下从《西方教育思想史》(九洲出版社台湾省林语台著)中摘录和整理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和主张。

赫尔巴特是独生子。但由于父母天生不和,“强势”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用斯巴达式的教育培养他。所以赫尔巴特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法律以求当官,是他父母的同一个愿望,但他喜欢哲学沉思和形而上的沉思。十三岁时,赫尔巴特写了一篇讨论永恒的上帝这个抽象而困难的问题的文章,第二年写了一篇关于自由意志的论文,开始阅读逻辑学,研究康德的著作。书,印象深刻。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关于国民道德的提升与腐败的演讲。在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用拉丁文发表演讲,比较了西塞罗和康德对“完美”问题的论述。(老李点评:这些可能与赫尔巴特后来把道德伦理列为教育学的两大主要内容有关。内容是心理学)

校长对赫尔巴特的评价是:“在所有的毕业生和他的同学中,赫尔巴特是一个遵守秩序、行为端正、学习热情、意志坚定的学生;他用勤奋和毅力发展和提高他天生的优秀天赋。“天才、聪明、勤奋、努力”等形容词也出现在他的墓碑上。老李点评:赫尔巴特没有受到父母不和、母亲专制等家庭因素的太大影响。他凭着与生俱来的对哲学的热情,以强烈的理性思维认识到“天才”的卓越天赋,并努力工作,实现了自己的自我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在大学期间当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由于童年时父母的不和,赫尔巴特似乎潜意识里希望有机会教育孩子:“我会比大人对待我的童年更好地对待别人的孩子。”当家教,孩子第一是什么教学体验?手知识,使他日后写了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题材丰富。

教育“学”的基础之一?:道德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活动涉及人格的全部发展。在整体人格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的过程应该塑造孩子什么样的人格。这种考虑是伦理学或道德主义的领域。

什么是教育?门蕴含着高度价值导向的学科,教育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是品德的提升。“知识”和“道德”构成了教育“学”的两大领域;在职位等级上,知识的级别低于德行的级别。知识有助于德,但无德的知识比无知更具灾难性。如果美德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那才是上策。

赫尔巴特坚持康德的“善意说”,认为善恶行为的判断和当事人的动机是最应该考虑的。换句话说,行为人的出发点才是判断是赏善还是惩恶的主要依据,而不是行为后果的痛苦或快乐。基于良好动机的伦理规范属于“必然”命题,而不仅仅是假设性的“如果”命题。(老李点评:人是欲望的“奴隶”,很难完全做到“为善而善”。点,但人也是理性动物。如果选择上学,还是可以得到的,虽然得不到。如果以“善”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就可以尽量避免“道德功利主义”,在直接或间接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时候“道德”,否则就会置之不理,不做甚至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赫尔巴特在吗?第五步把“善意”解剖成五种,期望人们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个人和社会活动应该以此为基础。

1,内心自由:即自律,而非他律。(老李点评:基于人的意志自由,经过理性思考,以普遍规律为标准,我制定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2、完美:为善而行善,不求结果。

3.善良: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或事物。

4.正义还是法律:个人按照正义行事,形成道德规范;社会根据正义行事并形成法律。

5、以恶为仇的心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不是不举报。还不是时候。(老李点评:这里面可能含有“灵魂不灭”、“上帝存在”的假设。)

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成上述道德教育目标的一些步骤:

1,管理:克制孩子的“野躁”

2.塑造:教师积极主动地用善意、个性、特色的劝告、劝诫、提醒、示范、榜样等方式树立榜样,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学生道德选择和判断的逐渐成熟,就可以走向“自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形成的道德行为或观念也会逐渐深入人心,持之以恒。

3、自律行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要注重全面性。“各种利益”是赫尔巴特根据古希腊雅典的“自由教育”提出的。培养各种兴趣可以挖掘在校儿童的潜能。

有两大类兴趣:

?类别:对事物的兴趣

(1)经历:对直接接触自然的兴趣。

(2)沉思:对抽象概念和理性思考的兴趣。

(3)品味鉴赏:对价值、善恶、美丑、爱恨的判断兴趣。

另一个?类别:对人本身的兴趣

(1)个人同情:对个人感受的兴趣。

(2)社会同情:对社会群体的情感兴趣。

(3)宗教同情:对造物主的情感兴趣。

兴趣虽多,但除了保持对外界的敏锐感知,敞开心胸接受外界的印象,还不能失去自我整合,整合复杂多样的兴趣?有点和谐?做爱。

总而言之,“教育的一切工作,只有?这项任务可以概括为?道德善意动机是人性所拥有的,也是人性应该拥有的,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道德教育的结果应该是让学生“选择善,拒绝恶——这是道德品质的塑造。“各种兴趣的培养可以形成吗?这种道德的和谐与完整。

教育中“学习”的第二个基础: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生理可以阻碍心理(比如睡觉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心理(比如兴奋、热情的时候),内在的想法会导致外在肢体的动作。赫尔希的身心理论在教育学的应用中很有价值。

根据对力学的研究,这个想法本身是?这种力,力本身就有“自保”的功能,遇到另一种呢?概念,由于其他?想法本身也是如此吗?这些力相互作用。

1,如果两个概念的性质相同,融合结果就诞生了。比如红色和蓝色是同一种性质,就产生了紫色。

2,如果两个概念的性质不同,会导致混乱的结果。比如颜色和声音,两只黑狗的叫声,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两种混沌现象。

3,一样的?自然的概念,但力量是彼此对立的,那么反抗的现象就诞生了。比如冷热、干湿、大小、轻重、长短、胖瘦、美丑、善恶等。他们之间的力量会发生变化。

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群”的概念:以上三个条件构成了心理认知中的“统觉群”。

当新的想法出现时,如果它们与现有的想法有交集。如果现有的概念相当清晰有力,那么它的等级就在意识的门槛之上。换句话说,这个存在的概念是意识状态中的一个活跃的人。当新概念与旧概念有相似或相似之处时,新概念就很容易、很快地融入到旧概念中,“统觉群”就更巩固了——新旧概念有了融合感(知觉)。

但如果新概念与旧概念不兼容,就会出现以下情况:1。如果新概念第一次出现,与旧概念无关,就潜伏在意识的门槛下,成为潜意识。2、新想法在旧的统觉群中寻找相关的想法,此时在新想法的刺激后,旧想法会有反应。

“统觉群体”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的焦点。他说:“统觉是在呈现以前已有的概念和呈现新的概念时产生的感觉...统觉可以定义为:两个相似的呈现或者?群体呈现,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吗?或多或少的转型,但最后还是结合了?。"

如何在新思想和旧思想之间建立一种“统觉”关系,是教材选择、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作用。新旧观念的联系就像呼吸一样?将军,成为维持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系统教学法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四个步骤:清晰、组合、系统、方法。他的学生开发了一种五阶段教学法:

1,准备:教师首先要激发动机,制作要教的新教材。了解学习,指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兴趣和对象。

2、提示:清晰、简洁、生动地将教材呈现给学生。

3.比较:在新观点和学生的旧观点之间建立紧密直接的联系。

4.总结:新旧观念融合,同化,整合成一组统觉。这个时候,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都是一起的。

5、应用:应用新成立的统觉小组(解决问题)。

附: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理论(百度百科)

赫尔巴特在提出教育学要以心理学为基础时,实际上是以“清晰—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将教育学建立在他的心理学之上,使学生思维问题的发展第一次正式获得了正式的思维步骤和相应的教学程序。按照杜威的观点,“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了刻板印象和偶然领域。他把教学纳入有意识方法的范畴,使之成为一种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东西,而不是偶然的灵感和对传统的屈从的混合物。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清晰——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教学的条件是注意和领悟,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学生必须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概念。教师运用叙事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注达到“清晰”和“联想”,通过深思熟虑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阶段教学法”。

1,清晰度

“明”是理解新的个别事物,相当于一些新的“问题”。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老师教新教材。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个别事物,必须放慢教学速度,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小步骤。要求老师在讲解时尽量清晰、准确、详细,并与孩子意识中的相关概念(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教师以提示教学为主,也可以辅以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掌握新教材。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静态的、集中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关注老师对新教材的提示,集中精力学习新概念和新教材,努力理解新概念。

2.联合

“联想”是在经验概念中把新出现的个别事物与原有事物联系起来考虑,初步形成新旧事物的暂时“关系”,相当于初步提出了新问题的“假设”。赫尔巴特把这种从清晰到联想的心理活动称为“专注”。此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动态的集中活动中,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新掌握的概念和教材与以前的概念联系起来。因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一开始并不明确,处于模糊状态,心理表现是期待,希望知道新旧观念联系的结果。教师应采用分析式教学,与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引起统觉的过程,结合新旧知识。

3.系统

赫尔巴特的“系统”是进一步考察新旧事物之间最初的联系(假说),使新旧事物处于正确的位置。经过“联想”阶段,学生的新旧观念和旧知识已经联系起来,但并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旧概念联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理解,寻求结论和规律。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活动,心理特征是探究。教师可以采用综合教学,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形成概念、定义、定理。

4、方法(方法)

“方法”就是通过反复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原来的假设关系。赫尔巴特所说的“方法”是指“应用”(或实践),如作业、写作、改错等。让学生在类似情境中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提升和抽象,“因为这能显示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主要思想,并能加以运用。”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对概念系统的进一步反映,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思维活动。学生会有将系统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要求,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行动。教师可以利用练习法,通过习题和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课本应用到实践中,发展逻辑思维的技能。

赫尔巴特把系统和应用一起视为“思考”活动,是由清晰和联想构成的“专注”活动的延续。他认为,教学的步骤应该是一个从集中到审议的过程,“集中活动应该发生在审议活动之前”,而且它们之间必须尽可能接近,而审议可以成为一个新的集中,集中和审议必须交替进行。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概念运动过程,通过明确阶段使单个概念明确,通过联合阶段使许多单个概念联合,通过系统阶段使许多组合概念系统化,通过方法阶段应用系统化的概念,以便使它们更加牢固和熟练。赫尔巴特的四阶段理论实际上是教师呈现新教材,让学生感知这些教材,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使知识系统化,然后通过“学”等手段使学生学以致用。

赫尔巴特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改为准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五个阶段,称为五阶段教学法。19世纪形成的五阶段教学法直到现在还能看到,甚至很多学校在21世纪完全按照他关于讲课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教学。

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有「统觉」(自我意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