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麦田考研寄宿学校

加强法律意识构建和谐校园2007年2月6日01日02: 30关于和谐。有人对和谐做抽象的阐述,说:和谐是声音,和谐是风景,和谐是一缕阳光;有人解释生活中的和谐,说:和谐与稳定是兄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与发展是分不开的,任何时候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人对和谐做了人性化的总结,说:和谐就是开心的时候和别人一起微笑,得意的时候悄悄拉裙子,痛苦的时候轻轻拍肩膀,失意的时候重重握手掌,跌倒的时候帮助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关于和谐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本质上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的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而不同。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将这一理念概括和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定义是2006年6月5438+10月65438+10月0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决定第二部分提出“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第三部分提出“保持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合理增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五部分还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纪律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也需要和谐。校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和谐的大学校园首先应该是和谐的,校园和谐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意义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和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师生建立愉快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第二,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体现了这一要求。

2.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决定》分别在第二、第三、第五部分对高校提出了任务。因此,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和谐校园的实现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就业技术支持。

3.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要求。

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知识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重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建设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思考、理解、感受,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内部凝聚力、内外吸引力、向心力中发展,这也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特征

1,民主与法治校园

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因为民主和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行机制。只有将民主与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行机制引入校务治理过程,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和官僚主义可能带来的弊端,从而加快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2.公平公正的校园

和谐校园是体现公平正义,学校各方面利益得到适当协调的校园。真正公平公正的校园,意味着良性机制下的机会平等和公平竞争。在学校内部,无论是领导干部、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各自的利益,从而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3.诚实友好的校园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是诚信和友谊。诚实和友谊可以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感受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甚至在相互信任和关怀中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同时,诚信友爱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实现学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4.充满活力的校园

要让校园充满活力,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不断完善影响和约束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置,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中,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师生和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能够得到尊重,创造活动能够得到支持,创造力能够得到发挥,创造成果能够得到肯定。

5.稳定有序的校园

校园的稳定有序运行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的普遍愿望和要求。要使校园稳定有序地运行,需要有健全的校园组织机制、完善的管理、良好的秩序和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必须有一个协调机制,以保持和维护学校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利益处于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同时,和谐的校园也是安全文明的校园。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安全文明的校园。校园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心理上提供一个安全、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流都是在文明友好的环境中进行的。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

1,学科发展的和谐。

学科发展的和谐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根据科学发展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实现和保持学科之间的合理布局、相互支持和协调发展。高校学科和学院布局调整,包括新校区建设、新学院设立和新专业申办,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关联的重要举措。同时,学科发展的和谐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不同学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多做工作,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2.规模与质量的和谐

规模和质量是辩证关系。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水平的关系,要以稳定本科生规模和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保持学校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同时,要坚持多元质量标准的发展理念,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为少数高智商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又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为大多数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空间,使规模与质量和谐发展。

3.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必须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要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行人本管理,全校师生才能凝心聚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4.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

高校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是营造更加清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软件建设必须融入大学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是营造更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氛围。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努力营造更加洁净的校园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5.法制与法治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把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科学精神不仅包含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还包含推动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同样,人文精神既包含发展社会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含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因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次上是高度融合、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要真正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与和谐发展,关键在于深刻理解科学与人文尤其是科学精神的人文性的内在联系,强调人文精神中科学精神的培育,注重人文精神在科学精神中的渗透。

四,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而领导班子是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工作和事业要有重点。加强团队内部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人际和谐和整体效能。同时,领导班子和成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实行集中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用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积极发展,坚持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遵守法律法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和要求与教师的态度、感情、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为信念,创建激励和分配机制。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克服个体的随意行为,加强秩序和规范。学校的日常工作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并辅以保障措施;制度本身不完善的,要不断丰富完善,集思广益,及时改革不合理落后的制度;缺乏制度保障,要认真研究建立相关制度。构建和谐校园,要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懂得利用自己的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心一意抓质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3.坚持教师发展,激活教师内在动力。

要实现这一途径,学校应制定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他们的客观差异,并对他们进行公平的调控。对知识渊博、水平较高、喜欢发表不同意见或有小过错的教师,不求完美、不求全责备,在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发展人的前提下,为每位教师创造充分发挥智慧和才华的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好、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营造民主积极的学术氛围;给教师快乐、发展、创新的空间,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大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快乐的态度。教师与人民融为一体,增强主人翁意识,就会自觉地把自己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

4.增强民主意识,实行校务公开。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尊重和维护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增强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的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强化民主意识,实行校务公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她要求学校在校务公开的过程中,在力度、深度、实效上进一步努力。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教师代表大会应当每年定期召开。不仅与学校有关的重要决策、决定要在会上表决通过,教师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也要在会上表决通过。,还应在会上告知全体教职工,从而在校园内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5.开展和谐的办公室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管理机构在开展和谐办公室活动时,首先要明确量化的考核指标,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使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细化、务实、落实。其次,构建上下级、部门领导与其下属、党员干部与群众、老同志与年轻同志、师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学校所有办公室、工作岗位的能人都会住在那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才能使各类人才得到平等的展示和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高效有序地开展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形成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