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校园极端事件?

在普通人眼里,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受宠,应该是快乐健康无忧无虑的。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在震惊和惋惜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自己心理问题频频?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笔者深入河北省各高校,探究哪些“心病”困扰着大学生,如何防患于未然。

10%的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近三年的评估结果来看,A班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10%,B班学生可能存在部分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20%。”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师付海玲介绍,为了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学校从2011开始通过大学人格问卷(UPI)对新生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测试。“我们会通过访谈等形式对A班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最终确定心理异常的学生比例约为3%-4%。”

“心理异常的学生往往会在童年留下阴影。”

20%的大三学生“太担心未来”

小燕是这个学校的大三学生。春节回来后,她投入到紧张的考研复习中。但是最近她经常失眠。“有时候在床上翻来覆去几个小时,越想睡越睡不着。”没办法,小燕找到了心理咨询老师傅海玲。

“像小燕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今年4月,我们对2011年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并将该数据与2011年级学生刚入学时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傅海玲介绍,“经常失眠”选项比例明显上升,从大一的3.46%上升到8%。此外,“太担心未来”的选择率从17%上升到24%。“这说明大三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内心冲突、情绪困扰、焦虑和压力。”

“大三学生内心的焦虑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考研,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傅海玲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入学前后和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大部分是适应问题,中年级阶段呈现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高年级阶段呈现职业发展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同时,也要引导大部分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傅海玲建议,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让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理性规划人生,理性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