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想象

以下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认知是混乱的,对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每天应该学多少,什么时候复习最有效,如何只学没有掌握的知识都是模糊的,无法准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掌握的东西还在花时间学习,没有学到的东西不能及时复习,大量时间花在重复学习上,无效或低效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太大了。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不少于6节课,初三和初三基本没有周末。此外,还有大量的考试和作业,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学生普遍上课、考试、作业没完没了,导致学业负担过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高中生学习意识和状态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学习时间最长,课堂学习行为最活跃,不良学习行为最少,但对成绩的满意度最低。同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了“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对北京、上海、广东的1995个家庭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三地学生平均每天学习时间为12小时,其中北京学生学习时间最长,为12.7小时。

在目前的国情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升学压力和家长的期望,教师的压力太大;繁重的教学任务,大量的备课、备考、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度,也造成了很多教师的身心疲惫。

在现有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下,教师、学生、学校和家长无法同时对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课堂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来评价。然而,这种评估有三个主要缺点。第一,考试不能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其次,由于评价的滞后性,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即时指导;第三,无法确切知道每个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

在现有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下,学校无法同步、准确、详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量化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全程同步监控教师的教学,无法及时、动态地全面掌握和调整每门课程、每节课的整体情况。所以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控制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只能凭经验模糊预测。这导致学校管理层不能及时对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调整。

在现有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千百年来,教育基本上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有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师只能保证“教”,不能保证“学”。再好的老师也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引人入胜、知识性强。能否掌握所有学过的知识,并转化为能力,需要学生课后大量复习。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现有的课堂教学班级过大,平均一个班50多个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按照全班的平均水平来教,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老师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不能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优秀教师、优秀教学设施设备等优秀教学资源严重短缺,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教育不公平。

由于升学压力大,家长期望高,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学活动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掌握知识和考试上,导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难以落实。解决素质教育的一个可行的、科学的办法是,在解决学生考试和升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加大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学科发展还不平衡,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很多学校不按照国家课时标准安排课程,非统一的学科课程也经常被随意挤占。很多学校都有两套时间表,一套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安排的,所有课程都有,临时用来迎接上级的检查;一套是学校日常实际操作课表,只安排考试科目。有些学校为了标榜自己是素质教育,开展所谓的社团活动。其实学校只要把音乐、形体、美体等课程全部开出来,比一周只开一次的社团活动好太多了,学生也不用担心参加哪个社团活动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对北京、哈尔滨、石家庄、银川、成都、Xi、南京、广州等八个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实情况。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占抚养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经济收入的30.1%。全国妇联对城乡家庭的抽样调查发现,子女教育费用、收入低、家庭疾病是家庭生活面临的三大困难,其中“子女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居家庭生活困难首位,影响家庭和谐幸福。从教育支出的总体水平来看,城镇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年均支出为8754.4元。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36.6%的家庭每年在教育上的支出超过9000元,甚至有2.8%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超过3万元。

基础教育一直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和应对升学考试的训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终身的考验。虽然在目前来看,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但也因为考试内容缺乏“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传承,轻创新”,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过度的竞争心理,整个教育思想和环境变得急功近利。教育把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放在首位,更关注个体如何获得满足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忘却了教育固有的教育功能,放弃或忘记了人文教育的固有目的,以寻求个体心灵的“自在自足”。

由于很多学校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高考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所以道德教育有淡化的趋势。很多学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性、深度和有效性的开展。学生有限的时间还是被压缩在教室里。虽然外界一直鼓吹学习成绩优秀,但其实成绩是压倒性的。这种教育培养了很多思想不健全的学生,将来会产生负面影响。

基础教育把学生当成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当成传授知识的工具,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基础教育生产统一课程、统一要求、统一组织形式、统一教学水平的统一教育产品。人的独特性被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个性从根本上被忽视。强调知识,却没有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引导知识;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事实是它束缚了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占用了人的思想和活动的大量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种教育一方面造成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周期缩短;一方面,学生越来越厌学。

纵观中小学,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中小学生花在外语上的精力比花在语文上的多得多;许多外国的神话和故事为许多外国人民所熟知,但他们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被冻结、抛弃甚至毁灭。现在的孩子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好感渐行渐远,变得淡漠,甚至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个历史时期一个文明的不幸!看看当今国家“崇洋媚外”的现象。其实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近几十年来一直在关注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课堂教学基本上被考试牵着鼻子走,教师的教学思维被严重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备课就是找问题,编问题,课堂教学就是做,就是讲课。学科知识本身的内涵和魅力往往被忽视。老师没有时间充实自己,设计不出精彩的课,只好进一步强化外在的纪律和制度,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陷入恶性循环。原本轻松美好的教学带给师生的不是快乐,而是疲惫和厌倦。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其实学生和老师一直在做一件重复的事情:学习知识点,总结知识点,练习知识点。比如我们高中的时候,有同学把整个高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成一个大图,方便自己随时查阅和复习。纵观英语红宝书,李永乐的考研数学,从一到无穷大的物理等牛逼的书,都是大牛总结的各学科知识点的结晶。那么,为什么不把大家总结的这些知识点放到网上呢?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初中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他会立刻明白自己在哪里,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对什么感兴趣,每个知识点都会有名师讲解,那么他就不会像我们以前那样沮丧地学习了。

?某一类别或学科的知识点会逐渐形成知识树,从最初的基础理论和原理,不断演化发展出各种高级理论。对于那些跨学科或者多学科融合的地方,知识树之间会建立一个网格状的关系。

?所有知识点上线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他们先学的东西,再学的东西,学过的东西,没有设定的学习目标,都可以数字化定制。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推荐不同的学习路径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当个性化学习成熟后,入学考试会逐渐改变,从以前的一年一度的统考变成半年一次的考试。所有人员只要通过计算机端的初步笔试,即可报考。只要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初中的知识,无论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三年级的学生,还是想提高学习水平的成年人,都可以报考。考核方式将多样化。复试时,有的学校喜欢招数学特别好的学生,有的学校更看重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识的顶端是什么?最前沿的科技,目前只有科学家或者教授才会了解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和前言技术,而普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东西。这些序言与科技和大众的联系很窄。理由如下:1前言科学技术一般只在一些指定期刊上发表,往往收费,受众少。2掌握一门学科前言的科学技术,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普通人不愿意每天花时间看论文。所以,如果我们定期收集各大期刊的前言技术,并归类到相应的知识点中,那么大众只需要收集到自己需要的一切,并有一个简要的介绍,那么只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点上花时间就可以了。此外,行业面临的各种技术难题都可以抽象出来,划分到各个前言技术的十大难题列表中,通过竞赛来回答。全世界的人总比少数人更有可能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可以调动正在学习、有创造力、喜欢挑战的年轻人去选择一个问题并解决它!

?调动全社会的创造力,解决当前最前沿的科技问题

方案1,针对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打造个性化在线学习评价体系,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自主高效学习。

方案二,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活动,不仅要有科学竞赛,还需要有一套机构协助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形成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氛围。

方案三,搭建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挑战平台,将各行各业的问题抽象为相应的科学技术问题,提供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进展和报告以及相关知识,让喜欢挑战的年轻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相关机构与之合作,提供测试场地。奖励优秀贡献者。

方案四,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当然,学术目标不可或缺,但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要探索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互动游戏中,要把识字、音乐、绘画、数字计算等学业目标的达成融入到互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