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有哪些专业?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1学科。它坐落在灿烂的天府之国成都,毗邻闻名中外的武侯祠。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0年7月,正式成立于1951年6月,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它是新中国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关怀下成立的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学校占地3000多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学校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56个民族学生25000余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先后有4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有20人是国家民委或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8人是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200余人,其中院士6人。

学校有23个教学单元;现有本科65个,硕士42个,专业学位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目前有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部)11个。目前,学校拥有图书资料330多万册,教研实验设备总值2.6亿多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升能力、特色办学”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引领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科研能力强,拥有西南民族学院、西部开发研究所等近60个校级研究机构,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藏文献中心和彝文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近600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特别是在新材料开发、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经典文献、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少数民族语言(彝、藏、傣)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发表的学术期刊主要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杂志》和《中国民族学信息》。

建校60年来,共培养人才654.38+0.3万余人。其中,涌现出了新中国第一批藏医、羌医,涌现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藏医将领,涌现出了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重点单位。迄今为止,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访问。学校与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3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缩影。各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充分尊重各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被增补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获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优秀评估;2003年6月,新校区南校区竣工,荣获建设部颁发的“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2007年,新校区北校区落成。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学校将继续坚持“两个为办学”的办学宗旨,弘扬“和谐、共学、自信、自强”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推进“一体两翼”建设,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领养~ ~ ~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