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研究生教育知识点:中国教育史(10)?
1.教育宗旨与政策的变化——(1)党性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性教育”的含义。所谓“党的教育”是在国民党的指导下进行的。争取教育的“革命化”、“大众化”、“科学化”、“社会化”(二)“三民主义”教育目的:1928中华民国大学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以“三民主义教育”代替“三民主义教育”。民族独立时期民权普世,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和谐。“(三)“战时看和平”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看和平”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即“适应抗战需要”和“顺应战时环境”。培养和训练抗日战争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方针是一个不短视的重要决策。既考虑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短期任务,又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的重建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使教育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仍能奋斗支撑,在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1)试行大学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立中华民国大学,主管国民教育,地方试点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颁布《中华民国大学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二):中华民国大学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1928),以1922学制为基础并稍加修改,提出了整理民国学制的案例,即“陈武学制”。《陈武教育制度》分为组织和制度两部分,提出了根据中国国情适应民生需求、提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水准、发展个性、使教育易于普及、留有拓展空间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的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 * * * * *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在动荡的形势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1统治的前十年,中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保障。抗日战争时期,中学数量迅速增加。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稳步发展,逐步成型。(2)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开始衰落。(4)抗战胜利后大学和学生数量达到最高点。(3)为了保存国民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西迁。
4.学校教育管理办法——(1)学科体系: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有纪律办公室或纪律办公室,由一名纪律监督员或纪律主任领导,他必须是国家党员,并在培训员的帮助下领导所有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使儿童、青少年能够接受军事化教育和训练的组织形式。民国初年传入中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执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所有12-18岁的青年必须参军,接受童子军训练。1933 10中国童子军协会筹备处出版了《中国童子军总章》,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爱、和为最高训练原则”,“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 165438+10月1,中国童子军协会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强调童子军活动要为战时需要服务。(3)高中以上学生军训:1929中规定,高中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把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深造的必要条件。(4)中学毕业考试:国民党教育部于5月颁布了《中小学生毕业考试暂行规则》1932,2月颁布了《中学生毕业考试规则》1932,4月颁布了《师范学生毕业考试规则》。这个系统一直都是。
更多详情请点击: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史总结。
如果你对考研有疑问,不知道考研中心的内容怎么总结,不了解考研报名的地方政策,点击最下方咨询官网,免费获取复习资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