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现在很迷茫。正在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准备考研。我现在应该怎么学习?

首先,学好英语。虽然有朋友开始复习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大纲是7月下旬才出来的,所以就以这个为准吧,这也是一个大众标准。所以现阶段怎么做,大家心里要有个规划。所谓“基础”阶段,那么重点一定是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但是怎么看是个问题。昨天看到一个朋友的帖子,因为想不起来而很迷茫。这家伙复习了两遍,进步很惊人。针对这种情况,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不要紧张。什么都不会忘记其实是一种奢望。对我们来说,心态很重要。总的来说,现阶段要求“稳”。

所谓稳定,就是现在的重点是看书,坚持看书,而不是简单的把书看一遍就是一轮复习进度。关键就在于这个“观”。如果你在这个阶段就开始大量背诵,且不说效果,你能保证一直保持那种状态到考试吗?人的记忆是有峰有峰的,现在要看透书。有很多老党和一些师兄发的辅导班信息。你可以结合那些资料,把书上常见的考点、重点、难点、次要点等等总结出来。那么当你进入下一阶段的记忆过程时,你也可以有一个方向。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方面,就是看一本书,看你能记住到什么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看到山不是山就能想起来。但这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方面我深有感触,明明做过几次,却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效果。其实这种变化是看不见的。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明显,但是对于一些交叉学科的考生来说,培养一种理性的法律思维方式,放弃通常的惯性回答是非常重要的。从这几年的改革趋势来看,虽然没有确定的稳定,但总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不是常规的考查知识点,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所以,如果你现在在看书,就要多读。当你看到对书中知识点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就要开始总结了。那么,总结什么就不是简单地总结概念上的差异,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相似的概念或相似的理论,以适应出题的方式。

具体举例,看看去年的刑法真题,就有些体会了。千万不要去想。当我把书上的知识背完了才开始总结是不对的。说实话,你把整本书都背下来了,就是客观题有一些优势,不一定能拿高分。所以这种阅读是在通读全书,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做到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总结和理解。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复习中事半功倍。

然后读,看,等你觉得看够了再看。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做的还不够,你还要继续努力。其实这也是法学考研的特点。只要努力,成绩会很明显,不像理科考试,偶然性很大。所以这个阶段要脚踏实地,耐心看书,不要太心急。急功近利的后果往往是负面的。

当然,以上是针对一些问题,可能有朋友会说,我这两个月能把教材看完就不错了。的确,这一年有点难熬,但你要知道,每个人的压力都和你一样。如果你放慢脚步,你注定会失败。对于那些花了两个月还在第一次四处流浪的人,我只能说,你们要更加努力了。每个选择考研的人,都是对自己命运的挑战。你要记住,你必须记住,你不是来当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炮灰的。除非你自己放弃,否则没人能逼你当炮灰。

2.对于导师论文在研招初试中的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论。无非是有效派和无效派的争吵。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关键看学校。比如你想报考北大,该校法学以学术性著称。在对考生基础知识要求严格的基础上,还要求考生对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对题型基础知识点的答案进行深入的学术理论分析,从而取得理想的分数。所以这篇论文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尚若不关注相关信息,他怎么能在考试中轻松作答呢?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法大在学术界以实用性著称(当然,这并不是说法大在学术理论上和北大、人大没有可比性,只是相对比较),那么学校就会要求考生掌握相当精深的基础知识。玩笑归玩笑,一个合格的法官、检察官或者律师,不一定要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学术论文,但恐怕有些教授会为自己对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感到羞愧。呵呵,这不排除有些司法工作者本身就是优秀的学者,但毕竟是少数。所以从法大这三年的改革可以看出,学校的领导一直在想办法通过某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再高的楼也要打牢基础。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这样做:在调研和招聘的过程中,无疑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法大的考题三年来一直在找这条路。前年实体司法化倾向很严重,去年的试题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所有这些变化和迹象表明了教师的一些大方向。所以我不能说论文的学习在初试中没有用,但是在法大初试中,比如今年,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掌握好,把课本看透,有充分的总结,这才是取胜之道。在这六科中,法理学和宪法学的考查有目共睹的偏向于基础知识,民事、刑事、诉讼的出题方式向来不拘形式,但始终如其教派,指的是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呵呵,按照黄易的说法,你掌握了这个“逃不掉的人”,你就能在这次考试中在山中开辟,在水中开辟。

我刚才说的是初审。如果能顺利通过初审,那么就要收集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无论哪个学校,论文不仅在复试中重要,而且极其重要。换句话说,复试是让老师看你有没有“研究”能力,那么你必须对所报专业的前沿或争议问题有所了解,才能给老师留下更好的印象。当然,一些有实力的研究朋友可以选择性的看一些论文,能多做点工作的也不能偏离大方向。毕竟是一条路。

3.关于公共课复习的帖子已经太多了,就不多说了。只是简单提醒一下。在这个阶段,对于英语复习来说,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养成背单词的习惯,不能有规律的占用复习时间。怎么做就看你个人发挥了。总之是有益的。

第二,还是老生常谈,讲的是真题。但是这里有个要求,就是次数。不能单纯追求时代而忽视利益。说白了,你可能以为你看了8次10,但其实看一次别人的收获会比你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看到真题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适应题型的写法。这个懂一两遍就够了,懂十遍二十遍也没用。这样的例子每年都会重复出现,请注意避免。

4.很多顺利读完研究生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时间的把握。这来自于他们对自己的深刻反思。所以研究的朋友也要考虑这个阶段怎么安排。如果你能一直坚持学业,也许会成功,但考研对每个人来说无异于一场赌博。谁能保证你会笑到最后?那么,选择合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8、9月份一般是基础阶段;10和11月是强化阶段;65438+2月是开始冲刺的时候。这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安排。其合理性非常明显。但是,你选择了这种方法之后,怎么安排,每个人都会不一样,结果会导致成败。

第一,对计划实施的信心。看过很多朋友的复习计划,不得不承认可以称得上完美,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计划之初,大家信心满满,但往往事与愿违。能“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朋友少之又少,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每天的学习计划。时间长了就会积累到下一阶段,会大大延长下一阶段的复习时间,最后影响冲刺,已经开始着急了。然后,一定要有一个或多个适合自己情况,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发生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不要太严格,在自己能够承担保障的范围内避免恶性循环。

简而言之,你必须达到一个度,一个你总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度。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搪塞自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是你现阶段必须努力做到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情况就有点不妙了。可以给自己一个磨合期,看看状态好的时候能完成多少进步,状态低的时候能完成多少进步,找出中间值。这样,有条件的时候多看看,万一真的有事要处理,或者状态不好,也不会落下太多。毕竟现在复习,还有一点时间让你去尝试。不能等一两个月,你不控制事情的发展,但是事情的发展控制了审查,太被动了。

第二,这个阶段的心态要平和,我之前也说过。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考虑得越完美越好。这个阶段不能花太多精力。众所周知,考研最难的部分是中段,也就是11个月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身体的耐力会达到最大。如果这个时候有什么不利的消息,很容易导致之前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然后,控制自己在高手中的发挥能力,到了硬抗的时候,保持足够的精力和心情去应对。为了保证你尽可能少犯错误。调节和控制高峰期和低谷期的过渡。不应大起大落,而应保持合理的曲线发展趋势。就像万米长跑,只有到了最后一刻,一开始最强的力量才会爆发出来冲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也是现阶段考虑的重点。

停在这里。

我说的可能有点乱,没办法。时间不允许。我有一个司法考试要应付。其他研究人员会凑合着用它,如果它能有所帮助,我会非常高兴。如有不足之处,请指出,多加讨论。毕竟这只是一家之言,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对于有思想又稳重的人来说,路并不长;对于那些努力和坚持不懈的人来说,成功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