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谈谈你对“公务员热”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出现了多次“潮汐”:先是下海潮,再是农民工潮,再是考研潮,近几年又悄然出现了“国考潮”。超过百万大军参加“国考”,堪比“考研”人数。你认为天气热吗?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国考潮”还引发了一条“国考产业链”:“国考”辅导资料满天飞,辅导班也在全国各地超级火爆,极大地形成了一个“国考辅导新产业”。国考热已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人从中发了大财,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也成为经济话语中的一种“特征事实”。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门外汉,我不敢评论由来已久的“学官”传统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然而,“国考潮”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哪些问题?这种现象能从经济理论上解释吗?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教授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在不久前出版的《市场的逻辑》一书中,教授从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两种职业选择(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理论角度,对“公务员热”进行了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是具有能力收益递增特征的职业,因为边际收益的增加快于边际能力的增加。所以这两个职业争夺的是同一批创业人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过程中,如果越来越多具有创业才能的人从政府转向企业,经济就会快速增长和繁荣。相反,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转向政府时,经济增长就会放缓甚至停滞”。由此,张得出了一个看似有悖常理却意义深远的结论:“企业家才能在政府和工商业之间的配置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的话”。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有创业天赋的人在这两个职业之间进行选择呢?进一步解释说,这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当私有产权得到明确界定和保护,政府不能轻易没收私有财产牟利时,做一个企业家更有吸引力。当政府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商业受到政府管制的严重限制,以至于寻租机会比比皆是的时候,当官就更有吸引力了。如果政府大于市场规模,创业职业就相对缺乏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他还独特地指出,“当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执掌政府时,社会可能会比普通人执掌政府时更糟糕。”

根据上述分析,将中国近30年的经济社会改革解读为“从职务型权利向财产型权利的转变”是合乎逻辑的——“财产型权利与职务型权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界定得更为明确。基于财产的权利通常有明确和独特的定义,并受到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保护,有相对严格的界限...相比之下,基于职位的权利的定义非常宽松和非排他性,并且通常会受到频繁的行政变更。持有基于职位的权利的人通常有更改其权利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寻租行为和基于职位的权利是天生的一对。”显然,张不仅为理解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理解当今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提供了一把钥匙——“在中国,政府不受法律的制约。政府官员往往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扩大权力边界进行寻租,就像在路上设置越来越多的收费站一样。此外,基于职位的权利在部门之间频繁复制和重复,不同部门争夺相同的权利。所有这些活动都消耗大量资源,对价值造成巨大损害。”

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当今中国社会最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虽然这种依靠职务的寻租制度会消耗大量资源,给价值创造带来巨大浪费,造成“租金耗散”,但有一个内在的发展逻辑,即政府规模越来越大,寻租越来越不受实质限制,政府官员的寻租有一个“递增的收入”,而这个内在逻辑目前正在不断自我强化和“隐藏”。不然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百万人报考万人以上政府公务员的“国考热”?为什么那么多上百名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争相进入只有一个政府公务员职位的“窄门”?这不正好说明这个职务寻租的体系在自我强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