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哲学经典名人语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很多同学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哲学家、伟人、名人说的一句话,看了一遍不知道说什么,但是考试会残酷地考验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痛苦的就是这个。给大家总结一些名言,做相应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1,“物质可以化为精神,精神可以化为物质”(毛泽东)
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在人类的实践中,“物质可以化为精神,精神可以化为物质。”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世界的起源和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物可化为灵,灵可化为物”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也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中指导实践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是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列宁所说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一个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成现实世界,也就是改造后的属于人的世界。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的观点,强调意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而不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3.“概念上的东西只不过是移入人们的头脑并在人们的头脑中转化的物质的东西”(马克思)
(1)就其内容而言,意识和观念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界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即把握物质世界的概念。
(2)人脑对外界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反映外界事物,而是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人才产生思想,实现对客观材料的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是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改造,从而从概念上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4.“除了运动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列宁)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矛盾必然导致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所有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它们彼此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3)假设没有物质在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4)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态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运动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即相对静止状态,但它的运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所以,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5.“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具有绝对意义。在这里,只有在承认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它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
这句话意在说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一个绝对点,即哪个是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两者的对立具有相对意义。
6.“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这是一个辩证的观点,也是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互不相同,不能混淆。所谓绝对运动,是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情况下,任何事物都是永恒的、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指静止是在一定条件下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动与静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人连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都不行。”
这是相对主义诡辩派的观点,也是古希腊最早的诡辩派代表,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他把老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观点推到了极致,说不仅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更不能一次踏入。克拉底鲁认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你不能判断什么,也说不清是什么。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不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8.世界在存在中是统一的(杜林)
这是一个折中的观点。在世界的起源问题上,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与物质统一的,而不是与存在统一的。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一种试图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折中观点(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是存在,存在可以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命题)。
9.“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总和”
“物质是万物之和”这句话最重要的是理解列宁的物质观。列宁物质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具体的物质形式,所以也是所有这些具体的物质形式的* * *性。此外,还要区分求和的哲学概念和求和的数学概念。哲学上的和的概念更* * *和齐次,而不是量的简单和。
10,“理性中的一切最初都在感觉中”
这个观点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观点。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认为感性经验是唯一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或者说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没有质的区别,理性认识只是感性认识的一种分类。这句话里说的原因是理性认识,感觉是感性认识。“无处不在”这个关键词过于绝对,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11.“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
这句话摘自: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往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只从对象或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不从主观方面来理解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和作为实践。因此,与唯物主义相反,动态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现代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的物质起源时只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由于他把人看作抽象的人,不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即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陷入了形而上学。
12,“钱是金银,但金银不是钱。”
货币自然是金银,也就是说货币要用金银来玩,或者说金银具有玩货币的优良特性。这是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质量统一;不会腐烂,长期存放不变质等等。
金银本质上不是货币。金和银只是两种金属。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钱。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概念出现后,可以说金银是货币,但在此之前是普遍等价。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为了最适合通用等价的货币。
考研不到100天。专业课怎么才能更上一层楼?了解有关戳的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