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郑铮考研培训学校
漫漫考研路
“这两天在准备期末考试,还没来得及休息,整理考研经验。”6月65438+10月16日,在宜宾大学教学楼前,记者遇到了刚刚结束2010年全国考研的大四学生刘鑫(化名),聊起了自己准备考研的心路历程。她说考研是实现理想的捷径和出路。现在就业竞争几乎“白热化”,本科生就业薪资普遍下降,“选座”走向。“一路走来,艰辛,喜悦,悲伤,无奈。总之,一言难尽。”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刘鑫说,本科生供大于求,促使大家向更高层次迈进。“一个班30多人,初步准备考研的有近20人。慢慢的,庞大的队伍自动减少。”
完成网上报名后,2009年6月6日,165438+自贡市招生办在宜宾大学硕讯楼办公,选择宜宾地区自贡考点的考生直接现场核实、拍照、缴费。刘鑫说:“到确认缴费的时候,甚至考试结束,很多同学都退了。但是去年学校录取了200多人,创历史新高,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今年仍有数百人申请该学院。”
从2008年暑假开始,和很多准毕业生一样,即将进入大三的刘鑫开始准备考研,上网查资料,浏览历年各院校的招生简章,定位专业方向...“在学校附近租房,主要是方便,有学习氛围。”刘鑫说,每天早上7点多,她背着一个沉甸甸的书包,里面不仅有考研的资料,还有水杯和饭盒。她走到教室去上自习。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她继续在学院图书馆看书。下午吃完饭回来,她继续学习到半夜十一二点。就这样,我整天忙着书山、宿舍、食堂、图书馆,生活简单而忙碌。和她一样的,还有一群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在平时的学习和交流中,同学们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有一个在研究生中很流行的称呼:考友。
2009年春节,刘鑫没有回老家过年。为了利用好更加宽裕集中的寒假,好好学习,准备考试,她和几个“考友”合租了高科站附近龙泉小区的一套房子和三个小房间,她和另外两个女生奔向考研。刘鑫告诉记者,考研租房现象极其普遍。宜宾学院附近的龙泉小区、学府花园、育才路纸厂旧宿舍、体育馆后面的民居,都是考研学生聚集的“考研村”。刘鑫开玩笑说,考研村里除了本地居民,大部分都是各个系的学生。他们来自校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这里,那就是一个人的考研。
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很多考研的同学也是忧心忡忡,不知所措,自顾不暇。但是她说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年多了,一直住在这个面积不到10平米的出租房里。房间的三面墙上,有上次考研过来的人留下的“书法”和涂鸦。她笑着说:“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小书桌上摆满了书和试卷,还有厚厚的一叠收集来的资料。门后是自制的日历,上面有考研倒计时和学习计划。旁边的简易柜子里有几个补品。“这些都是父母特意邮寄过来的。”她说:“我真的很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不仅给我精神上的支持,也给我经济上的支持。我家是我考研的后盾。”
三十多岁奋斗
近年来,在百万大军的考研大军中,除了作为“主力军”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群特殊的群体:社会工作者。在这些社会工作者中,自认为“处境不好”的基层工作者是最差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偏远乡镇的中小学教师,宜宾一所初中教政治的老师宋黎辉就是其中之一。
宋黎辉今年32岁,2010是他第二次考研。上世纪90年代末,宋黎辉从师范中专毕业,先后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和本科文凭。他一直在乡镇教书,用了将近10年。努力就是“用知识改变命运。”几年前,他的妻子参加了宜宾市一个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在翠屏区一个事业单位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几次跳槽未果,考研成了他进城工作的最大希望。他说,“我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多年,报考了法学专业。相对来说,我有优势。我选择了西南政法大学。”
2009年初,第一次考研结束后,宋黎辉背着两箱差不多30公斤的书籍和资料踏上了回宜宾的大巴,却因为英语成绩不及格。2009年夏天,他干脆辞职,抛下妻儿,再次带着同样的“装备”回到重庆,一头扎进书里,向着最后一站的理想进发。
“这一次,我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全身心投入到考研中。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成绩。”他说,抱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态度,大家都往周围的居民家里挤。为了省钱,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一碗2元钱的面条,上面放几个小菜,面条被油染成红色。半年时间,他已经走过了100多碗吃货小面的考研之路。
高等教育增加就业权重
2010考研刚刚结束,各大高校和教育网站上的考试“硝烟”还未散尽...
宋黎辉说,以前就业和考研、国家包分配没有交叉现象。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扩招后,本科生就业市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量本科生走向考研。从2007年开始,这种“战略转移”似乎愈演愈烈,考研似乎成了躲避就业的避风港。“对一些大一新生来说,可以说是激情,但对更多人来说,是一种无奈。”
也有高校老师认为,现在考研、考研已经不再仅仅是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在新形势下,大学扩招和日益增多的考研大军与就业市场增长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在考研大军中,有的想避开就业难的局面,有的想提升学历抬高就业价格,有的想起点高,家好……等等。“而我正缺少这样一个垫脚石。”宋黎辉说。
经济负担难以承受
“你的钱包准备好了吗?”这是目前被所谓的“考碗”一族嘲讽的一句话。2010年考研人数达到1.4万人。考研大军气势磅礴,有扩张之势。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都想全副武装。
在校园里,考研租房、提供早餐、代洗衣服、整理宿舍、小吃摊……一站式服务正在蓬勃发展。此外,各类辅导培训班的招生信息也是满天飞。校外辅导机构红红火火,考试经济红红火火。市内很多书店都推出了考研资料作为主打产品。
每个月的房租和生活费,加上考研复习课、书籍资料等各种费用,刘鑫说,从自贡考研回来后,他初步估算自己这一年多考研至少花了8000元。相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友”,跨专业考生的复习任务无疑更重。一位考生说,他经常和本专业的学生交流,借用他们的课堂笔记,尤其是导师的笔记。关注被举报老师的学术活动,关注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近期的研究方向,这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资料,会由这些学校的学生或者上次考上同一专业的学生提供,费用或多或少要几百元。前后所有学习费用不低于1万元。
考研贵,学费更是紧逼,而学费之外的其他费用也足以让人紧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表示,考研前后,一些考生试图博取未来导师的好感,尤其是初试成绩出来后,送礼之风也在复试竞争对手中蔓延。然后,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了。
“安全港”背后的思考
考研成了每年高考之后的又一场“戏”。每个大学生在考研中的表达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要考研,有的人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只好通过考研拖延时间,重新寻找机会...
“进都难,不进更难。”某高校研究生胡认为,考研与就业之争由来已久,不可否认很多人把考研当成了拖延就业的“避风港”。考不上,毕业就回头找工作,明显增加了心理压力;考上了,但是读研三年后,就业形势会是什么样的现状,在很多同学看来,也是很迷茫的。
宜宾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世伟说,2009年宜宾大学有200多名毕业生考上研究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女生比男生多。学校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考研,也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以文学与传媒学院为例。今年报名人数36人,与去年基本持平。去年录取10多人。今年成绩公布后复试还要看录取结果。大学里流行毕业后直接考研。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个现实的考虑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可以视为就业。其次,一个学校一年能考上多少研究生,也能看出这个机构的师资力量和学术水平。另外,也有学生自身的考虑。为了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或者对某一学科领域有兴趣,很多大学生也热衷于考研。
记者了解到,考试结束后,2月份10前将完成阅卷和评分工作,预计考生春节前出成绩。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复试,6月初完成录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