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大学:人生的钥匙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你终于放下了高考的包袱,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这是你第一次脱离家庭生活,独立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第一次有机会学习理论并亲自实践,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是你的父母第一次不再安排你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理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习和支配你自己所有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个可以花很多时间学习的阶段,也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有很高的可塑性,专心充实自己的阶段。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在一个相对宽容和理想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做人。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大学生都要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并使之成为自己未来人生的基石;现阶段,所有大学生都要珍惜每一次“最后的时光”,不要让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后悔。大学四年,每个人都要努力编织自己的人生梦想,明确奋斗方向,打好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就应该这样度过...

自学之道:从推理到无师自通。

我记得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助教的时候,一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在你的大学里到底教些什么?我孩子已经读完大二计算机系了,连VisiCalc[1]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教的任何技术五年后依然有用,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学会每一项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会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无论五年后出现什么新技术、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习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回答:“如果我们把学过的东西都忘了,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我当时说的话来自教育家B. F .斯金纳的名言。所谓“剩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者借鉴他人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课程”,而是学生适应社会和不同工作的平台。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未来世界。我认识很多在国内读完大学后来到美国读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到美国后,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最缺乏的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他们在家里很少独立思考、独立决策。

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每一课的重点内容。但进入大学后,老师只会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探索、实践。上班后,自学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微软做过一个统计:每个微软员工掌握的知识内容,只有10%左右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其他知识都是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很难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立足。

大学期间一定要培养自学能力。很多学生总是抱怨老师教的不好,懂的不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大学生不要只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要主动走在老师前面。比如大学老师一节课通常会覆盖课本上几十页的信息,不可能通过上课听课来学到所有的知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把课本上的相关问题搞清楚,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对比老师的讲解,来弥补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要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善于提问。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就可以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自学的境界。

其实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者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拘泥于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教科书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新的角度思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礼记》说:“独学而无友,是无知”。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老师,可以主动找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除了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甚至他们在大学的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只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曾经有学生跟我说,很羡慕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图灵奖的大师来传道授业。事实上,虽然我非常崇拜我的老师,但在我大学期间,他并没有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资源,教我如何做人。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开始的时候,我脸红过很多次,问我哥最基础的知识。开会讨论问了很多表面问题,业余时间也主动和同学讨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身边都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提问,经常互相学习,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或深造做准备。首先,大学生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外,还必须学会查阅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比如,当我们在一堂课上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时,就要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熟练而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是大学生,尤其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阅读时,要尽可能多读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编写简单,有大量的例子,比语文教材更适合自学。其次,除了书籍,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种信息。开福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搜索技巧,有时候只要在搜索引擎里简单搜索一下就能轻松找到答案。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是用搜索引擎自己去查验证。除了搜索引擎,互联网上还有很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的时候,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不要以为大学里做得好就够了。21世纪,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概念。当你对成绩满意的时候,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公开课已经在网上免费发布。你不妨看看麻省理工的在线课程,做做麻省理工的在线试题。当你能自如地掌握麻省理工的课程时,你就能更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自学,是你大学四年能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个优势就是基础知识扎实,比如数学、物理。但是这几年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比如丁磊,陈天桥等。),学生也渴望走上成功的快车道。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很多大学生梦想毕业后马上成为“经理”和“老板”,也有很多大学生一入学就直接选择了“管理”,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专业毕业后可以马上成为企业的管理者。然而,很多学生进入管理专业后,发现自己对学习这个专业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教授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地方。没有一个专业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走上领导岗位。不管学生学什么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者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他们首先要在人格上学会做人,在学业上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基础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学生必须学习基础知识,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专业所需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经课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应用领域很多看似先进的技术,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所取代。只有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终身受益。另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先进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中国大学里,教授们在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比在最新技术方面更丰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基础。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高中最难学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完全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看不到数学知识有什么实际应用或者就业前景。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数学这个基石之上的。比如想学好计算机工程,至少要学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得好;如果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可能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和推理来验证和思考;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避免走进思维的死胡同,如何最大化眼前的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学好数学,不能三心二意。学习数学不能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要知道为什么学习数学,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维的方法。

21世纪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英语。有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过四六级,有些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找工作的必备技能,有些人甚至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事实上,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工具。未来几十年,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深刻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所以,除非你愿意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否则英语学习很重要。在软件行业,不仅编程语言是基于英语设计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编写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在中国的外国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托福考试。但是在美国留学后,在课堂上很难理解课程内容,与外国学生交流更是难上加难。怎样才能学好英语?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将它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能只“学”而不“用”,更不用说通过背诵来学习英语。阅读时,要尽量阅读原版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从双语教材开始),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样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和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对话。目前,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学习和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愿意与中国学生交谈和交流,以学习中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你不应该把学习英语作为一项艰苦的工作,你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学习英语。比如可以多看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小说、戏剧甚至漫画。新手可以找原版的英语教学节目和视频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可以看英语电视或电影。看英文电影的时候,最好是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一下考生的单词熟悉一下句型,没有字幕的时候再看一遍,只用耳朵听。听英语广播也是练习英语听力的好方法。你最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听听收音机,试着理解它的内容。必要的话可以录下来反复听。网上也有很多互动的英语学习网站,你可以用游戏、自测、双语阅读来提高英语水平。总之,学习英语的唯一方法就是勇于实践,持之以恒。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他们步入社会的必要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知道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该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应该熟练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21世纪,使用电脑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简单。如果你没有学好计算机,你就不能快速、全面地获得你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具体专业也有自己的基础课。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很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具备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或经验。虽然这些新技术都要学习,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只要我们学习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嗯,我们永远不能离开他们原来的学校。一位同学形象地把这些基础课比作计算机专业的内功,把新语言、新技术、新平台、新标准、新工具比作外功。那些只知道追求时尚的学生,最终只会知道招式的表面功夫,没有内功的积累,永远成不了真正的高手。

虽然我一直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兴趣,但是我还是需要在这里强调一点,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比如打好基础,学数学,学英语,学电脑,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感兴趣,你是幸运的,你可以享受学习。但即使不感兴趣,也要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个苦差事,不想吃苦是做不出来的。

练习贯穿始终:“你真的明白你做了什么”

在高中,许多学生问他们的老师:“为什么?有什么用?”通常老师给的答案是“不要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要问”。在大学里,学生要懂得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和应用相结合,尤其是工科学生。

有一句关于修行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会忘记我所听到的,记住我所看到的,并真正理解我所做的。”

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什么课程,如果能通过综合学习,刻苦练习,融会贯通,就能对知识体系有更深的理解,牢牢记住所学知识。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多选择一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在实践中,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能通过实践了解专业知识,又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一些实践项目,或者出去打工,只要不影响学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出去工作或者做项目的时候,不要只关注工资(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使工资不尽如人意,但是有很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更是必不可少。微软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要有十万行编程经验。原因很简单:实用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归根结底,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的知识,不动手是永远学不会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笔试得高分,而是动手能力。但在与国内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国内一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要到大三才能编程。这些大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确实需要更新。如果你正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那就要从打工、自学或者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实用的项目。例如,一群热爱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www.diyinside.com),他们在那里享受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成功举办了许多活动(如在各大大学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并出版了书籍,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和解决问题。该网站的许多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树立志向。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在我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我讨论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你可能会在这个领域发挥你所有的潜力,甚至会为此废寝忘食。这个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在“第三封信”里,我也谈到了我是如何在大学里放弃了自己不感兴趣的法学专业,进入了自己热爱的计算机专业。

有同学问我,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客观评价,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庭或朋友认可和重视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你的兴趣,而是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能成为你的事业。比如你喜欢玩网游,不代表你会喜欢或者有能力开发网游。不要以为有兴趣就说明你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你可以尝试找到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比如你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喜欢计算机科学,那么你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

寻找兴趣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开阔视野,接触很多领域。只有感动你才能尝试,只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而大学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可以接触和尝试很多领域。因此,大学生应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上网搜索、听课、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利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方式,接触更多领域、更多工种、更多专家学者。那时候,如果我只是在法律系上课,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在计算机中心工作,也不会去请教计算机系的助教,更不会发现我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如果你通过开阔视野,尝试接触,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可以尝试换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课或者旁听相关课程;也可以找一些兼职或者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试着考上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研究生,重新选择专业。其实本科学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你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我强调过,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你有这个能力,即使你从事的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你也可以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择你所爱的”,大家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择的”。有的学生后悔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的学生因为追求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放弃了专业课;还有的同学因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对专业有偏见,不愿意以兴趣为借口去面对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里,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首先要尽力学好这个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另外,一个专业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会对专业中的某个领域感兴趣。现在很多专业都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所以只要多接触,多尝试,就有可能遇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者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但谁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学心理学的,用户界面是计算机和心理学的最佳结合。另一方面,即使你毕业后想从事其他行业,你仍然可以好好学习你的专业,这也可以成为你在新行业的优势。举个例子,如果有同学不喜欢学工科,毕业后想进入服务业,我建议他先把工科学好,这样以后在服务业可以掌握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爱好。除了追求兴趣,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终身志向。一本书的作者曾经采访过数百位成功人士,问他们今天知道什么,却在年轻时留下了遗憾。在回答者的回答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希望前辈们告诉我,鼓励我在年轻的时候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相比之下,兴趣是关键,但志向更重要。比如,我的志向是“最大化我的影响力”。多年来,我有许多爱好,如语音识别、游戏软件、多媒体、从研究到开发的转化、管理、满足用户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我的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不变。所以,你不必把某一种兴趣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也不必完全切断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路径。在野心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可以并行发展,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做出最好的选择。志向像指南针,兴趣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可以带你去一个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会。

我创办开复学生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自助”。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更多的同学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决定,甚至只是简单的自我介绍了几句就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吗?我逐渐意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养成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现状是别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只能被动的活着。持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开始,就已经被打败了。我从未见过如此消极的人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你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你必须是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你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很多学生到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一个积极的学生应该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你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自己的兴趣,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一座集中营的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曾说:“在任何给定的环境中,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一切负责,勇敢面对生活。不要只是搁置不确定或困难的事情。比如有的同学认为英语很重要,但是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需要加入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因为害羞而没有积极报名。但是一定要认识到,不解决也是解决,不做决定也是决定。这样的解决方案和决定,会让眼前的机会消失。你总有一天会为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付出代价。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尽力而为,不要等机会来;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创造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当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仍然整天钻研数学、物理和英语。6年后,中科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然后朱院长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很多人可能会说,他被分配到人才匮乏的青海,有这个机会,是幸运的。然而,如果他不努力学习,他就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会来临时,你就能抓住它。

第四步主动“始于终”,积极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计划都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你的志向和兴趣会给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立即制定一个计划去探索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如果你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立即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缺什么,那就马上写一份简历,请老师朋友打分,或者自己复习一下,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在申请出国前,要想好如何让自己有具体的研究经历和学术论文;毕业后想进公司工作,就要收集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自己的简历对比,看看自己缺少什么经验。只要你认真制定、管理、评估、调整自己的人生计划,你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控制时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人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应该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情。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大学生活:

“大学和高中好像没多大区别。每天还是学习,每次考试后还是担心考试成绩...唯一不同的是,我在大学上网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个学生不明白“多得多的时间”是大学和高中的巨大区别。如果你有更多的时间,你需要安排,计划和管理你自己的时间。

除了制定时间表,更重要的是“分清主次”。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br & gt参考资料:

开福。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