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失明的详细例子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谈恋爱、加入学生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排名中的“四大内容”,排名不分先后。尤其是加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

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是独立自主的体现,但越来越多的大一新生对学生会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不是锻炼能力、宣传自己那么简单。在加入学生会这件事上,大一新生越来越表现出与年龄不匹配的“成熟”。向导

再忙的同学,忙起来也掩饰不了自己的迷茫。

大一新生刚刚开学两个月,在京某高校读大一的陆婷婷已经感觉时间远远不够了。最近几天,陆婷婷直到晚上10后才回到宿舍。她没有去学习,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却用大学特色的话说自己“忙着学生会的事”。所谓“忙学生会”,一般是指大学生中参加学生活动的行为。每年都有很多大一新生积极参加这类活动,成为在同学中很有面子的“忙学生会”的人,从同学们积极打算上学的同乡会,到校级、院级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忙碌的学生会”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越来越重要,有很多像陆婷婷这样刚进学校就开始东奔西跑的人。学生会本来是为大学里的学生服务的学生组织,但很多积极加入的学生显然看重的不止于此。除了锻炼能力,学生干部在考研、就业、入党、考公务员甚至颁发奖学金等方面有形无形的“好处”,是很多大一新生入学后积极加入团委或学生会的重要原因。与普通学生相比,陆婷婷的准备可以说是相当积极的。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她已经加入了家乡协会、漫画社、书院团委,现在正在积极准备招收参加学校的学生。她也认识了学生会的几个师兄师姐。陆婷婷说,在他们的帮助下,加入学生会变得容易多了,也方便了以后的工作。谈到这两个月的匆忙,陆婷婷告诉记者,他并不真的喜欢它。从高中忙碌的学习生活到这样的氛围,她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也许她被突然出现的大量空闲时间淹没了,她尽力去尝试这些不熟悉的东西。”两个月了,我不太了解我宿舍的同学,更不用说他们通常在做什么。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在未来是否真的有意义。”在谈到这些时,一向成熟自信的陆婷婷仍流露出一丝困惑。

争当干部,学生,家长齐上阵

有许多种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从锻炼能力来看,几乎每个人其实都能获得机会。但由于涉及的“利益”不同,这些机会被大学生半开玩笑地划分为“几个档次”。热门的人多,冷门的人少。校级的“学生会”和“团委”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一等”,而学院级的“学生会”和“团委”则略小,被列为二等。而各种社团活动,因为福利不多,都被当成“三等”。但对于热情的大学生来说,选拔过程远比这个划分复杂。比如“二等”的院级学生干部,名气并不那么大,但由于与本系老师接触较多,在助学金、考研等问题上,可能会有更直接的“好处”,在知名度上并不逊于“一等”的院级学生干部。每年各种学生组织招收新生时,类似的取舍和考量就成了大学校园里热闹的“政治生活”。对于现在大一新生的“成熟”,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舒这样感叹自己。他告诉记者,今年学生会开始招生后,他已经接到了很多弟弟妹妹的电话或邮件,很多都已经把简历做好了。为了得到他的联系方式,很多人也费了不少周折。一个弟弟甚至站在宿舍楼外面,出来一个人就问要不要加入系里的学生会学长。小舒说,如果那天他不在学校,不知道弟弟还要等多久。小舒也遇到过让他哭笑不得的事。因为他经常负责新生的迎新工作,所以很多家长在新生准备离开的时候都会和他打招呼,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上照顾他们。而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大学里过得“顺顺当当”,“打个招呼”不再那么简单。曾经有一个弟弟,临走时父母还得请他吃饭。席间一番感谢后,我切入主题:儿子考上了北京某大学,家很远,在这里没有背景。想问问小舒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团委的老师,最好是团委的老师。希望开学后,孩子能当个小干部。这位家长甚至有意无意地暗示,如果他能管好,一定会向小舒表达自己的“心意”。“现在家长可能比孩子还着急,不然大一新生不会这么看重这个。”小舒叹了口气,“以前参加学生会只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兴趣做事,没有考虑太多有回报和没回报的事情。”现在学生和家长的目的明确多了。必须事先仔细衡量是否有用,然后积极主动。"

就业压力大的干部简历加分

大学生对学生干部的简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根本的还是考虑以后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习成绩不再是决定因素,个人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作经历、校外实习等实践经历就成为了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砝码。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积极加入学生组织,不仅可以尽早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获得很多直接的“好处”。学生干部一方面会在期末综合考评中加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和老师同学的接触,这对考研和考研有很多好处。现在很多单位在校园招聘的时候都会把领导力和团队精神作为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领导力和团队精神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参加过学生会,做过学生。比如在很多单位的校园招聘中,是否具有潜在的领导能力是排在选拔标准第一位的。而那些在学校有过领导经历的同学,尤其是有过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经历的同学,就特别有优势。在这种氛围下,关注学生会、积极加入各种学生组织的热潮逐渐扩展到大三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大学是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平台。越早准备,越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高涨的热情不应该是盲目的,随意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加一份简历就加入学生会。毕竟用人单位最终关注的是学生真实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经过调查

72.5%的人准备在年初跳槽,其中69.45%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

最近记者用了一句“跳槽还是睡觉?”在深圳新闻在线进行了问卷调查。截至6月65438+10月11,* * *已有262位热心读者在线填写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年龄层:参与调查的读者中,25-30岁的有107人,占40.83%;20-25岁的有75人,占28.62%;30-35岁的有63人,占24.04%;35-40岁的只有17人,占比6.48。从这组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读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69.45%。

跳槽概率:这262人中,有71人两次跳过槽,占比27.09%;44人三次跳船,占16.79%;做过三次以上的有64人,占24.42%;一次性56人,占比21.37%,27人从未换过单位,占比10.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68.6%的人换过两次以上的工作。

跳槽的后果:通过跳槽找到满意工作的有173人,占66.03%,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有89人,占33.96%。

跳槽计划:新年伊始,准备跳槽的有190人,占比72.438+0%;不打算跳槽的有72人,占27.48%。

跳槽原因:认为目前工作收入低的有76人,占29.11%;选择“个人能力无法发挥”的有46人,占17.62%;感觉很难获得晋升机会的有35人,占10.72%;“不喜欢老板或老板”的有28人,占10.72%;有22人,占10.42%,“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或专业”;13人,占4.98%,感觉“工作压力太大”;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的有8人,占3.06%;选择“其他原因”的有31人,占比11.87%。

这是一个“跳槽”的季节,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浮躁的味道。

“对于有明确的自我奋斗目标和个人定位的人来说,跳槽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阶梯。这种人才的良性流动,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企业优化,有利于社会资源整合。然而,社会上相当比例的跳槽行为是非理性的,是盲从的。跳槽不再是个人发展的跳板,而是衡量心情的指标。”这是记者对深圳市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展东人才信息(中国)有限公司、深圳袁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的采访,他们对年初的跳槽高峰现象给出了相同的解释。

调查结论

非理性跳槽在80后人群中尤为明显。在一家正在招聘营销人员的公司,人事经理指着一堆申请材料对记者说:“你看,干了一两年,忙着跳槽。我怎么敢要这样的年轻人?屁股还没热我就跑了!”记者从上面随机拿了几份申请材料,看到如下:

蔡晓,男,出生于1983,计算机专业毕业:2004年3月至8月,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担任系统测试员;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我在北京一家文化发展公司担任网络主管。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我在某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担任网络经理兼销售员。

郑潇,男,1982出生,人力资源管理学院毕业:从2004年的1到2005年的1,深圳某科技公司;2005年3月至2月65438,深圳某科技公司;2006年从1到11,深圳某咨询公司。

小果,女,1982出生,音乐学教育专业毕业: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担任销售助理;2006年7月至9月,我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担任客户经理。

“别看了,很多都是1980后出生的‘QQ’人。这些来应聘的人,很少有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年半以上的。”这位经理告诉记者。他用“忙”、“瞎”、“忙”这些词来形容这些频繁跳槽的年轻人:“你问他到底想干什么,他不知所措;在选择跳槽单位时,是盲目的,盲目的;他总觉得下一个单位一定比他现在的好,忙得像跳蚤一样跳来跳去。”

1冲动跳槽得不偿失。

当事人:黄啸,24岁,金融学士学位。

2005年大学毕业后,黄啸通过熟人介绍进入南山一家广告公司,月薪1600元。因为黄啸在财务部工作,所以他可以看到单位里其他人的工资。他很关注这种情况,发现自己的收入是这家公司大学毕业生中最低的。为此,他一直盼着能尽快转正,涨工资。

黄啸做事马虎,在6个月的试用期内两次做账出错。第一次,理财经理只说了一句“下次小心点。”后来又出现了类似的错误。理财经理有点不高兴,批评了他,但他不以为然地反驳道:“不就是几块钱吗?”

半年很快就过去了,一心等着加薪的黄啸终于转正了,但没有加薪。对此,他非常不满意。当他做每月工资报告时,他在他的专栏里增加了300元。几天后,他给自己涨工资的行为被发现,人事经理找他谈话,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公司没有解雇他,但黄啸坚持认为“如果我成为正式员工,我应该加薪”,不顾家人的多次劝阻,没有打招呼就离开了公司。那时候正好是春节,他就没再找工作。

春节过后,他在人才市场待了两个多月,才在宝安石岩一家电子厂找到工作,月薪只有1000元。工厂经常加班,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一个多月后,黄啸再次选择了离开。

专家评论

不要总想着别人应该怎么对自己好。深圳市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韩福说:“像黄啸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他们总是想着别人应该怎么对自己好,却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适应社会,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自己为企业付出了多少。公司如果不能满足加薪要求就跳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两年左右,积累职场做人做事的经验,不要太在意报酬。对于频繁跳槽的年轻人,很多用人单位会因为害怕‘不稳定’而拒绝提供机会。”

扬长避短,早做打算。

当事人:小张,28岁,会计专业毕业。

考上大学的时候,小张的父母觉得会计好找工作,就让他报考了西南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2000年大学毕业后,小张来到深圳,在龙华一家知名大企业做会计。重复单调的会计工作很快使他厌烦。由于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他连续三年的绩效考核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自然也就不可能升职。三年后,小张实在待不下去了,辞职了。

为了改变环境,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他报考了Xi交通大学的MBA。经过两年的脱产学习,他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然后去了一家私企求职。招聘单位看了他的工作背景和学历后,安排他做董事长助理,负责审核工作。然而,一年多后他再次辞职。为此,小张自己也深感痛苦,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在读MBA专业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曾经从事人力资源研究。他的同学用行为统计学给他做了一个测试,结果显示他的性格特征和工作不匹配。

专家点评:性格特征与工作最匹配。

深袁剑管理咨询有限公司、720领导力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黄志猛在和记者谈到小张的情况时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使用非强项的案例。我们这里说的‘长’,不是指一个人的专业,而是指他的性格特质所体现出来的优点。比如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如果你让他做销售,他一定很痛苦,但如果你让他做幕后研究,他可能会做得很好。从小张的机考图来看,小张性格外向,喜欢表现自己;支配欲很强,喜欢控制事物;从工作模式来看,他积极好动,躁动不安,属于现场爆发型;准确性和耐心较弱。像他这样的人做会计和审计工作,就是为了避长扬短,严重扭曲了他的性格,所以他会那么难受,不愿意做,业绩自然不会理想。他适合和营销、公关之类的人打交道。”

黄志猛认为,性格特征和工作不匹配往往是频繁跳槽背后的真正原因。很多人就是不了解自己,只能在频繁的跳槽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有些悟性高的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觉得是对的。可懂度低的,终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跳。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他建议:“在选择大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时,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在哪里,扬长避短。这是职业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很普遍,职业规划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你为什么选择在年初跳槽?

认为“年初招聘机会多”的有126人,占48.27%;领取过奖金的有54人,占20.68%;表示“其他原因”的有81人,占31.03%。

近年来,展东人才信息(中国)有限公司对跳槽做了一个专题调查。近日,在公司CEO郭的办公室里,记者拿到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底):

跳槽周期: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从第一份工作到第二份工作的平均周期为13个月,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在9个月内跳槽;30%多一点的平均周期为一年半;大约65,438+00%的剩余员工工作时间较短(不到9个月)或较长(超过一年半)。

跳槽特点:22-28岁人群中,跳槽周期为两年零九个月;28-45岁人群中,跳槽周期为3年2个月。

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环境来看,一个专业人员在一个单位的平均工作年限为3年,平均工作年限超过6年的已经是“超稳定专业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0%。

专家意见

成熟的人不会因为琐事而退出。

国人才信息(中国)有限公司CEO认为,作为一名职场人士,跳槽前要慎重考虑三个问题——我的兴趣和优势在哪里?我的能力支持这个兴趣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是否愿意继续学习以获得这种能力?

郭说:“在当前就业环境对大量非名校大学生来说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他们在找第一份工作时,一般要求都很低,只要有工作机会就行。这个选择是对的。进入职业圈,获得职场经验很重要。但是,在准备找第二份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

他强调,在选择第二份工作时,一开始不要太看重薪资,不要在太短的周期内衡量得失。你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发展前景和机遇,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走多高,取决于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心态和行动。老板或公司领导喜欢有能力、积极向上、不太计较个人得失的员工。”

在谈到跳槽的原因时,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可以列出108个理由,比如路太远,楼下小偷多,不喜欢公司的装修风格,不喜欢公司的管理规定,和领导关系不好。但总的来说,主要有四个原因:追求个人职业发展;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攀比和虚荣;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公司倒闭,个人生活状况发生变化等等。”他强调,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士是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辞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