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二战时期的芬兰?
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芬兰和苏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芬兰长期被瑞典统治,直到1809-1810的战争中被俄罗斯占领。这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挪威被划给瑞典作为补偿。俄罗斯虽然给了芬兰“大公国”的称号,却一直在压制芬兰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虽然芬兰人参加了俄罗斯加入的战争,但他们普遍被排除在外。
一战结束后,芬兰发生起义。苏俄曾经派兵支援红卫兵,曼纳海姆(前俄军中将)选择加入白卫军,击退了红卫兵对芬兰政府所在地的进攻。很快德国人介入(一个师)彻底击溃红卫兵,这让当时的芬兰政府对德国产生了很大的好感,甚至还推选了一个德国贵族当国王(当然很快就取消了)。
芬兰人在卡累利阿修建防线以防万一(苏联人指责这是“一种战争准备,是芬兰侵略苏联战争的桥头堡”)。由于苏俄支持红卫兵的不愉快回忆,对“红巨人”与生俱来的恐惧,以及政府自身的亲身经历和利益判断。芬兰后来迫害并驱逐了国内的* * *制作人。
1939的冬季事件可以写成一本书。事实上,苏军为了自己的利益,迫使芬兰人放弃了一块相对富饶的土地,而芬兰人又不想破坏自己的中立地位,尤其是因为他们知道苏军打算“交换”的土地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远不如卡累利阿。虽然曼纳海姆实际上建议接受苏联最初的提议(他认为这是最好的结果),但芬兰政府无法同意。
在中芬战争中,芬兰人英勇作战,用少量的装备和自己的勇气保卫了自己的家园,给了苏军沉重的打击。即使苏军轰炸芬兰城市(讽刺的是,苏军把轰炸平民目标描述为“被反动政客和资本家压迫的芬兰人民的面包”),使用了数倍、数十倍数量的技术武器,但在损失惨重后仍夺取了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一个库希宁(前芬兰党员,在战争期间建立了所谓的“人民民主政府”),但即使是留在芬兰的地下芬兰党员,也没有给这个叛徒多少支持。
虽然苏军夺取了土地,战争的结果是芬兰人憎恨苏联,但是当德国人来到他们家门口的时候,芬兰政府犹豫了,尤其是曼纳海姆,他知道他不确定德国人是否能赢得战争。即使德国人赢了,芬兰的独立能否保持还是个问号。
然而,芬兰人民“收复失地”的热情仍然很高。芬兰政府最终同意与德国人开战,但拒绝结盟,因为芬兰人一直坚持他们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战,所以芬兰和德国是“战友”而不是“盟友”。
在夺取了苏汾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后,曼纳海姆开始保存芬兰军队的实力。虽然后来他下令芬兰军队在德军的催促下进行了一些攻击,但总体上处于消极状态。只是在1944年苏联反攻时,芬兰军队才像1939-1940年那样积极作战。
但是1944的苏军比1940的苏军强多了,芬兰军队根本挡不住。虽然他们还是能给苏军造成不小的损失,但是小国的资源支撑不了。于是芬兰人不得不退出战争,将德国人驱逐出领土,一些同情德国的芬兰人也跟着德国人撤退了。
战后,芬兰又失去了一些领土,但最终基本保持了独立。和东欧的国家比起来,真的很幸运。
其实对于芬兰,我用三个字来概括我这段时间对它的感受。
钦佩:面对一个强大的邻国,战争来临时,芬兰人挺身而出保卫自己的国家,给这个大国以沉重打击。在后来的战争中,芬兰军队的勇敢也给德国人和苏联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只能说,我佩服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
同情:芬兰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它不仅控制着芬兰湾,还“压”在苏联重镇列宁格勒的头上。它是苏联和德国之间斗争的焦点,这场斗争始于苏联的独立。所以,只要强大的德国和强大的苏联存在,芬兰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中立的。只要看看二战后(苏联解体前)芬兰的情况就知道一二了。
遗憾:虽然芬兰人没有和德国正式结盟,其军队也没有犯下多少战争罪行,但是因为狭隘的民族情绪,和一个魔鬼站在了一起。现在我们可能不会责怪芬兰,但我想说,我为它的选择感到遗憾。如果它不参与“延续战争”,它会拯救后来失去的那些领土吗?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要和苏联对抗,德国是当时唯一的选择,而芬兰的俄罗斯人的仇恨无疑太强烈了。
最后,还有一句老话。对于芬兰这样的小国来说,二战是他们的悲剧。如果不能像瑞典或瑞士那样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必然会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必然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这是芬兰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曼纳海姆,芬兰军队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