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和法学考研哪个更难?
原因是:
跨考生的利与弊。
优点:两套功夫和“另一只眼”。但是,任何一个接受过四年本科专业教育的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学科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这才是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西方文论中的“逻各斯”,内化在思维体系中。那么经营独特的“学科逻各斯”的人,进入充满感性、才华、审美的中国学科,会有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有心,你就会发现。
比如地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文学地理、边塞小说、文学景观时,必然得心应手。学新闻学的同学,在文学理论、大众文化消费、比较文学传媒研究中理解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时,必然会心一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理解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结构主义文论、叙事学矩阵理论的时候,必然会生气。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学和阅读外国文献时,必然得心应手。哲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文学美学、文学史哲学、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一定会有一番新的景象。世间万物皆可关联,拥有阅读文学的“另一只眼睛”不仅是缺陷,更是无可比拟的优势。想象一下,在复试阶段,你可以从你的专业背景出发,阐述一个文学问题的新观点。我想老师们会充满好奇心,永远不会闭上眼睛。
缺点:知识储备和纪律意识。学中文和学相声等民间艺术很像。学徒基础阶段的三关是“抽”、“过”、“溜”,即在一个学科环境中慢慢培养和打磨出来的基本文学素养和学科意识。对于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构建文学学科体系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并不容易。跨专业的学生,读了一个月,还是不能进入状态,主要是面对一门陌生学科的“知识体系”,还不能完全建立主体意识。如果目标院校是名牌大学,专业题目很难,这个过程更痛苦。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个专业是不好学的。跨专业学生在考研准备阶段有没有更高效的扬长避短的方法?说实话,除了老老实实读书,真的没有捷径。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具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成果,打破固有学科界限,将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中外文学基础、宽广的文化视野、良好的外语能力和阅读外国文学的熟练程度。针对这些特点,看自己的兴趣点是否与本专业一致。
跨考生学习法
学习顺序,尽量按照作品-文学史-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文学理论-作品的顺序。作品是文学最生动的呈现形式,是最接近本质的东西,是最原始的“材料”。了解中西作品的文本,就是了解中西文学史上的评论和评价,了解中西文论各自的文学走向。最后,它们可以在最高范畴的学科知识和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得到高度的整合和提纯。最后,回到作品的原点去解释和理解作品。如果这个顺序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颠倒了,都会导致复习效果不佳,复习效率降低,很难形成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不能贪精、求难、求偏、求陌生,只求熟悉、稳定、准确、牢固。不到一年的时间,吸收别人三年完成的知识,无论从投入量还是效果来看,都不会更理想。所以要把握好“二八”原则,即熟练、准确、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中80%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足以保证我们的专业课拿到平均分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著名高校,大部分重点大学的专业课占全国基础内容的一半以上。
只有掌握了二八原则,复习的时候才能有好的心态,而且面前只有几本专业教材,不是不熟悉的科目。当然,大部分考生,甚至是本专业的考生,直到考试阶段也没能达到这个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