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巧用事件策略促进学校发展。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如果以此为比喻,校长在带领学校前进的过程中,总是在寻找合适的“支点”和“杠杆”,施加一定量和方向的力,从而达到“撬动”学校发展的目的。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往往可以成为校长借钱的“支点”和“杠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借用系统学的观点,学校还是一个“耗散结构”——它需要通过外部的“能量流”或“物质流”来维持一个有序的结构。因此,在自身主题文化建设的框架下,配置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其发展的过程就成了“系统工程”,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利用甚至制造一系列“关键事件”来帮助学校有序发展的“事件策略”,从而形成“能量流”或“物质流”。

一块丢失的石碑

2016年8月24日,我以校长的身份“空降”到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西亭初级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虽然有60年的历史,但从未形成有自己明确表达和标识的学校文化体系。因为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比例越来越高。刚到西亭初级中学,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梳理办学历史,构建学校文化,比如校训的确立。为此,我开始深入老师访谈和历史寻根。

老师们说得最多的是少年时期在西亭镇学习生活的清末状元张謇,以及他在西亭东桥题词上的题字。张謇的哥哥在修缮扩建祖屋时,遵照他们父亲的遗愿,把家乡镇上的木桥改建成了石桥。因为当时镇西也有一座石桥,所以这座桥叫东桥。张謇为此题写了西亭东桥碑文,碑就放在桥边。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变化。后来重建西亭镇,拆除东桥时,发现了西亭东桥碑文的石碑。那时候人们只是把它当成一块蓝色的大石板,由供销社扛着,作为西亭酥饼做糖的平台。后来发现其实是张謇写的西亭东桥碑文。石碑被重新发现后,经与当地政府协商,迁入西亭初级中学校园,并一直保存至今。

老师们谈论最多的是西亭初中的光辉办学历史。在通州教育史上,还有一件与第八次课改几乎同时发生的大事——普通高中办民办初中。后来据统计,每当同一个镇上既有高中又有初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初中都被高中的民办初中“吃掉”了,而西亭初中几乎成了唯一的例外!今天的西亭初中虽然因为城市化的社会趋势而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西亭高中,一所老牌四星高中,一所民办初中的挤压下,依然可以生存。只要按照达尔文“适者生存”的道理反推,就可以想象当年西亭初中的生存能力有多强!

关于校训的收集,我们建议从张謇文集里找,以西亭东桥碑文和张謇与西亭的历史渊源为依据。我同意大家的想法,但我也明确建议,“校训”也要体现西亭初中60年来的办学积累。经过反复的考虑和筛选,大家从张謇的“忠信不欺,精益求精”中选择了“勤奋”二字作为校训,它能够完整地继承和表达西亭初级中学60年来的校史。同时,根据学校现状,提出了“建设精致、现代、开放的集约化学校”的总体目标,包括“管理集约化、课堂集约化、课程集约化、课堂集约化、服务集约化,实现师生生活集约化。”因为西亭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陶行知研究实验学校,“知行合一,精益求精”也成为了校风的精髓。

至此,因为一块曾经“失传”的石碑引发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西亭初级中学有了自己的主题文化建设方向——“勤学善解”。

葫芦科技已经“成立”了

2019年5月24日,江苏省教育厅网站上的一则公示,让西亭的初中生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西亭初中申报的葫芦科科技课程开发建设顺利通过“薄弱初中素质提升工程”评估,被确定为2019年度江苏省内涵建设项目。其实“葫芦科技”本来不叫“葫芦科技”,叫“东桥葫芦语”;“东桥飘雨”原本不叫“东桥飘雨”,叫“江海之地鬼城飘花”。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为了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我在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特别是初一年级的社团活动被列入课表,每周五下午分一二班上课。因为时间有保证,所以走班社很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学校的财力限制,以及西亭初中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孩子的兴趣培养主要集中在“成本低、容易上手”的项目上。为了拓展社团活动的内容,我还积极请教专家学者。比如一次美术教学交流后,我请市、区两级的科研人员帮我出主意。在了解了的家乡在重庆的情况后,研究者建议叶可以尝试将巴渝文化和文化的元素有机融合,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就这样,重庆丰都“祖籍”的“鬼城画”走进了西亭初中的美术课堂。但是,叶老师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南通人不喜欢“鬼”;另一个在瓢太很贵。体育组的翟老师给它起了个新名字——东桥。“东桥”源于张謇题写的碑文,“影”字典雅到了极致。后来叶老师从淘宝上“淘”到了纸瓢,画瓢的替代品。到目前为止,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瓢是葫芦做的。叶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纸瓢上画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在葫芦上画画、烙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面对大数量需求,葫芦也是蛮贵的!

有一次,北师大的匡洪钧博士路过南通,我邀请他到我们学校。听了我关于学生在葫芦上画画的介绍后,他问我:“为什么不种一个葫芦呢?”多好的一句“为什么不种个葫芦?”是啊!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可以带着我的学生在校园里种一个葫芦!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可以让学生认真“参与”,打开思维。我记得那天晚上,突如其来的灵感让我激动得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我咨询了生物、化学、物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老师,一个多学科串联的校本课程逐渐清晰。“一个孩子,在西亭上了三年初中,就可以自己种一个葫芦,用葫芦进行一定的科学实验,制作一个葫芦丝乐器,在上面雕刻或绘画,或者用这个葫芦丝演奏一个曲子……”

显然,“东桥飘影”不足以涵盖葫芦课程的方方面面,于是大家又动了脑筋,给它取名为“东桥飘鱼”。后来在信息查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在做葫芦画瓢,但是像我们这样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形式”并不多见。后来认识了南通的顾志刚校长,他建议给“东桥飘雨”起一个更通俗易懂的“大名”——葫芦科技。实际上,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维度,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纵向发展顺序组织各种课程要素,如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治、历史、地理、音乐、形体美等。“横向组织”是指横向关系中各种课程要素的组织。以“葫芦”为载体的“葫芦科学与艺术”课程,在横向维度上有机整合了纵向维度上的各种课程元素,成为“美育”指导下的综合实践课程。

一所学校的六个话题

有人曾问,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比较集中的回答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西亭初中确实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面对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教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刚到西亭初中的时候,我做过一次师资力量的清查。其实西亭初中也不是“一无所有”。学校现有教师6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十余人,还有多名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虽然这种优秀人才的比例相对于老年大学和名校来说确实捉襟见肘,但也是我的支撑力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动力,一是来自内心的渴望,二是内因。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提供一个平台和帮助就可以了。另一种是外界的引导,这是外因,需要外界的“催化”。自实行岗位竞聘以来,许多教师职称晋升渠道因名额限制而受阻。然而,通州区教育主管部门找到了一条新路,拓宽了名师的评价渠道,并对优秀人才给予一些津贴作为鼓励。随着第二个渠道的开通,我找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就这样,我锁定了45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和学习优秀人才评价的条件进行对比,帮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需要什么荣誉、论文、公开课、讲座、竞赛等等。研究发现,在所有指标中,课题研究是教师最缺乏的短板。2016年8月,我带的区级项目和十二五项目“事件策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只有一个。

课题的研究,从选题、申报、评审、立项、研究数年、结论等。,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考虑。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教师关注的视角和特长,项目申报的学术规范和热点,我多次邀请专家、教师进行讨论、碰撞、提炼、聚焦,组织大家从区级项目、市级项目、省级项目三个层面展开“冲刺”,成功获批省级重点自筹资金2项、市级项目2项、区级项目1项。至此,在原“事件战略”项目完成后,西亭初级中学现承担省市区两个* * *六个规划项目,涵盖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学生成长等领域。这样的情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该地区所有学校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项目申请成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几十位一直骑在虎背上的老师已经无路可走。项目需要中期评估和期末论证,项目研究需要植根于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实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只需要及时督促老师们的研究进度,为他们的研究顺利进行提供指导和帮助。其实组织大家申报项目是直接为优秀人才的评审做准备,同时可以拿到论文作为研究成果;间接来说,就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引导教师参与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归根结底,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事件策略”的本质内涵

记得在一次校长培训班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一位教授问我:“现在有一所新建的学校,从全国各地招到了足够多的名师,生源不是问题。请问,怎样才能让这个学校工作得最快最好?”我的回答是用“事件策略”进行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西亭初级中学涵盖了学校管理、课堂改革、课程建设、师生成长、后勤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勤学求知”主题文化建设。,是以“勤”为核心的校训,以“知行合一,勤育人”为追求的学校文化建设总体思路。简而言之,学校主题文化建设就是系统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发展目标和推进序列,通过榜样引领、活动等一系列主题事件,实现学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和内化。

利用“事物”是事件策略的“本体”什么是事件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积极利用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事件”,甚至创造原本不存在的“事件”,最终以“事件”的方式实现学校发展的一种策略。西亭初级中学主题文化建设方向的确定,是因为校训“勤奋”的确定,而校训“勤奋”的最初来源就是西亭东桥的碑文。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学校发展中的“事件”资源。这里的“事件”就像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找到支点,事情就解决了。

依“事”行事是事件策略的“方法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基础。事件策略强调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也就是说,依“事”而行,实际上就是依“势”而行。从西亭初中“葫芦科与艺术”课程建设的起源、发展和初步形成,我们可以看出,事情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的积累和调整,才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结果。从引进鬼城画到纸画,从买一批葫芦到种一个葫芦,从单一的美术科目到涵盖生物、物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综合课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以“物”为导向,是事件策略的“实践论”。如果放到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事件策略也起到了“任务驱动”的作用。西亭初中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参与课题研究,巧妙地利用了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这非常类似于“耗散结构”中的“物质流”或“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秩序。“为了研究”、“通过研究”、“在研究中”,正是人为制造的研究“事件”不断驱使教师向前奔跑,从而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事件策略”的应用

本文发表于《石岛》9月号(2019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