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放弃高考原因调查报告2

弃考原因二:大学生就业难。“不是说他们上了大学就找不到工作了吗?”还不如直接上班?“与张真真相比,李晓芳是幸运的。父母离婚后,她跟着奶奶生活,在养猪的奶奶和姐夫的资助下继续高中学业。”其实我家很穷,但是我奶奶一定要让我读书。“不是每个人都像薛奶奶那样想的。在太和中学实习的西南大学大三学生郭俊华说:“你总能听到类似的说法。上大学后找不到工作不是真的吗?还不如直接上班。“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让更多贫困家庭失去了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的坚持。为此,太和二中高三(4)班学生王豪杰在缴纳高考报名费当天没有去上学。”我妹妹高中没读完,在电脑学校学了一年电脑。你可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也可能找不到工作。不是有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吗?”姐姐的做法启发了王豪杰,“我只想学一门技术。为什么学技术一定要上大学?"王豪杰的理想是回到农村从事生态农业. "农村有原料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现在国家对农村创业有扶持政策,我准备从事菌类养殖。“我的分析:就业难是高中生弃考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显现,今年因为经济危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家长把上大学当成一种经济活动,讲究投入产出。如果高投入只能带来低产出,自然会有人放弃。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很多农村学生认为考不上名牌大学,在高职院校或专科院校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点工作早点挣钱。大学生就业难怎么解决?答案很多,国家也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职校不如本科院校的观念。现在很多企业都缺优秀的蓝领,但是很多学生宁愿读三本也不愿意去职校。这种观念急需改变。原因三:学习成绩跟不上。“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与张真真和王豪杰相比,太和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viki决定放弃考试,这让许多人感到惊讶。这所学校的入学率最高。今年20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只有4人放弃了高考。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在为高考努力。Viki在给班主任老师的信中写道,“我真的不知道坚持高考的意义。我茫然的学着。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没有让我觉得充实,反而觉得空虚无助。很多次我都想放弃……”老师试图挽救它。在他看来,虽然viki成绩不好,但她很勤奋。“她的家庭条件还可以。她为什么没有读完?面对老师,viki说得最多的是:“读书有什么用?”她说,“我在学校学不好功课,跟人相处也学不好。大家都傻啊!我想成为一名摄影师。人生短暂,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会努力的。“对于viki的决定,他在陕西咸阳工作的父亲还不知道。”我还没敢告诉他,但这是我自己的决定,他们不能强迫我。"在李先生看来,viki的离开并不奇怪. "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而退学的情况一直很常见,高峰期往往是下学期。"薇琪只是把她的决定推迟了两年. "初中考试后,一部分学生分流到职业中学,另一部分进入高中。因为高中课程难度比初中高很多,有些同学发现跟不上,就会选择离开,最多的人下学期就离开。“离校的学生去哪了?”大部分在家里玩,偶尔也有出去打工的。“第四个弃考原因:留学选择出国留学,追求成功,但这仅限于极少数学生,一年才几万,几千万高考学生中只有千分之几。今年上涨的原因和国内大学的竞争力有关。随着海外大学在内地的招生越来越多,一些学生可以参加国外的入学考试,申请到国外的大学学习,从而放弃在内地的高考。原因五: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自动”放弃高考。今年早些时候,据报道,重庆有一万名学生放弃参加高考。调查显示,部分学生放弃考试是因为部分学校迫于升学率的竞争压力,部分无望考生被打电话做思想工作,被劝放弃高考。其实,学校为了升学率,动员一些“没救了”的学生放弃高考,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我调查没有这种情况,但不排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反映了继续教育模式下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因为学费高而放弃高考,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因六:因为压力太大而放弃高考,反映出考生选择面窄,放弃考试是无奈之举。高考生是一个心理压力相当大的群体。如果他们心态不够成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现有的对高考生的心理辅导,往往侧重于让他们在上战场之前冷静下来。但是,也要注意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三。调查总结众所周知,高中作为教育的一个独立阶段,并不总是高等教育的附庸,服务于把学生送到高校。高中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甚至是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我们从进入高中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有了选择是参加高考还是直接就业的权利。至于前几年几乎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参加高考的情况,并不是高中教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而是大学持续大规模扩招的“超常规发展”,促使所有高中生盲目参加高考,“豪赌”。在现在“大学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之后,高中毕业生出于方便就业的初衷,有权选择放弃高考,这是完全正常的。就像有些人认为几万人放弃高考反映了“读书无用论”一样,期待每一个高中生都参加高考反映了这些人所持有的“读书万能”的心态。“读书无用论”不可取,“读书万能论”也要抛弃。没有什么是万能的,读书也一样。上学是读书,工作也是“读书”,但后者读的不是课本上的文字和符号,而是社会无穷无尽的书。更何况,谁能断言大学里的学习比读社会这本大书更实用、更科学、更合理呢?我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是否都参加了高考,而在于升学和就业在高中毕业生的意识中应该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和合理的划分。中国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主旨是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84万学生弃考,就是一个扩大公平、提高质量的典型案例。无论是轻描淡写,还是认真调查、积极反思,都考验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的决心。中国有一个现象:一个人上大学,全家变穷。虽然有些过头,但这样的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树立理性的高考观和教育观,需要打破升学模式,提供多元的成才途径。这就要求教育环境和社会就业环境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社会行业之间的待遇差距不大,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一致,不看学历,注重人才的能力。读书的首要价值不是“升学”,而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就业环境如何?所以,不能简单地从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来“看”人才和教育观念的进步。这就好比两年前考研报名人数减少,有关人士热烈欢呼考研回归理性,但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增加了。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基础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很难有健康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看似理性的选择,其实充满了无奈,无奈的持续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关注放弃考试的无奈,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真心希望中国的教育体系明天会更好!